夜深人静,漆黑的楼道里唯有中队长杨鹏飞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光。透过门缝,可以看见他正埋头于“复盘”资料之中,笔尖在纸上游走,圈圈点点地记录着队员们的表现。从青涩少年到矿山救援行业的翘楚,他的成长之路,不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更是矿山救援基层指战员精神的缩影。
勤学习,是金子总会发光
无怨无悔深耕耘,满腔热情献救援。扎根矿山15年,杨鹏飞从最基层的矿工做起,做过电钳工,当过救护队员,最后一步步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先后荣获澄合矿业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可以说,杨鹏飞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争第一,做唯一。训练中,他总是抢在别人的前面,在技术操作、仪器操作、心肺复苏上,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别人休息他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日积月累地“加餐”“加点”,他做到了5组心肺复苏零错误;4h小时氧气呼吸器拆装只需1分11秒;氧气瓶互换比他人快13秒。努力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词,而是深深烙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他利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式,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学习了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煤矿专业知识和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并反复对照书本研读,将原理和操作方法熟记于心,不断提升知信行合一、学思用贯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他还注重第二学历的提升,积极报考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做示范,人人都能当标杆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他深知一个人强不算强,一个队伍强才算强。为此,他通过“师带徒”“一帮一带”“老带新”等形式,把实践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每名指战员。通过组织“师傅与师傅、徒弟与徒弟、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几个师傅教一个徒弟的效果,从而扩大了徒弟的学习知识范围,使业务素质得到快速提升;针对训练弱项的队员,通过“开小灶”的方式,由该队值班领导或小队长带队,补弱项、增本领。
同时,他还深知提高井下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协调矿方选派技术骨干,先后开展自救器讲解11期次,自救器盲戴考核2030人次,确保在发生需要佩戴自救器的情况时能够快速、准确地佩戴自救器,有效增强了井下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截至目前,共计培养技师1人、高级工5人、中级工13人,初级工11人、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名。
挑重任,时刻准备冲向前
“任务有我,用我必胜。”这是杨鹏飞在矿山救护事业中坚守的信念。初到小保当煤矿,杨鹏飞眼前是一片荒芜与艰辛。面对几乎“一无所有”的中队,他手把手地教导每一位队员。
“为什么钉子老是钉歪?”“为什么4h换2h时,老是一下拧不上去?”“为什么按压模拟人老是过量?”“在打板壁时,手一定要稳,钉子要向上倾斜,使作用力向下,才不容易将钉子钉弯”……
从4h正压氧气呼吸器更换2h氧气呼吸器操作训练、心肺复苏按压,再到建造风障、木板壁、接风筒等实操技巧,他都是亲力亲为,指出每一处存在问题,同时根据队员的优点,重新“排兵布阵”优化小队队员分工。在他的引领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救援技能,中队也逐渐崭露头角。同时,他还不断在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找突破,经过不断地总结与提炼逐渐形成了中队“12234”管理模式。队伍多次荣获小保当矿业公司优秀运营单位、公司先进区队等荣誉称号。
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不推卸。这就是他的生动写照。“作为一名矿山救护工作者,就应该强体魄、壮筋骨,在日常工作中带领好、引导好身边的每一位矿山救护队员,为企业、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杨鹏飞说道。(供稿:皇甫臻 姬宸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