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8月27日下午,“品周秦文化 瞰魅力宝鸡”采访团一行来到美丽的宝鸡千阳县。
近年来,千阳县坚持以产业园区、特色村镇、文化品牌培育发展为重点,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多途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叠加效应和集聚优势,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强县,实现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千阳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体采取多条举措。
多措并举,聚焦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深入调研、座谈、外出考察学习,结合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水平和乡村旅游创新特色两大重点,坚持文旅融合、农旅结合、跨界整合三条路径,立足千湖观景、县城度假、乡村休闲三大板块,聚合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品牌文化四大要素,建设56154工程,唱响六大文旅品牌,文化固本、旅游带动、商体促进,推进全县文旅商体深度融合。
投资1.7亿元,建成2.7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配套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3层设置座席1000个,达到国家剧场B类标准。县图书馆设置幼儿阅读区、国学研修馆等24个功能区、650个阅读席位,实现城乡通借通还。县文化馆设置舞蹈厅、书画展厅、研修室、培训室等8个功能部室,满足500人同时开展活动。建成燕伋大道文旅融合街区,提升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让群众娱乐有项目、活动有场所、休闲有去处,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为了将非遗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县创业大厦项目,千阳县投资2000万元建成集制作生产、产品包装、销售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示范基地;在闫家村建起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刺绣工坊、刺绣展厅和刺绣体验馆,充分植入刺绣文化元素,美化村庄环境,聚力打造西秦刺绣第一村。采取“协会+合作社+绣娘”的经营模式,引导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统一设计、标准、核算、薪酬,组织规模化生产,充分解决了刺绣产业发展中群众技术、款式、销售等难题,同时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提高、抱团发展。
2024年春节前夕,千阳一批龙头帽销往了英国。刺绣艺人李慧莲走进摩洛哥、突尼斯展销千阳刺绣产品;王海燕走进意大利,让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千阳西秦刺绣亮相博览会,受到国外游客的青睐和好评。南寨镇获得“省级非遗示范镇称号”;成功申报市县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2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5人,“全国乡村工匠”1人。
品牌带动,用文化赋能群众生活
镇村每月组织乡贤文化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走上讲台,以乡音传党音,以村情释国事,以文化润民心。关注农村“一老一少”,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坚持举办重阳节留守老人“集体过生日”、建设留守儿童成长乐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60余场,受益群众3万多人次。全县建成村史馆、道德讲堂、红色主题教育基地30多个,成为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载体。
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产业化开发,引导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发展刺绣庭院经济,探索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新路子。全县21个合作社带动1.2万人家门口就业创业,年销售产品680多万件,产值8600万元,成为全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非遗工坊建设典型案例,庭院经济全国交流经验。
非遗变项目,刺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把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引导上万名群众通过制作刺绣就业创业,成为群众增收重要产业,探索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产业化发展培育了一批人才,让原本很少的非遗传承人拓展为大众化技艺,用发展的方式解决了一般非遗项目传承人越来越少的普遍性问题,而且引入四大名绣技法和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绽放更加灿烂的色彩,进一步推进文化艺术传承和文化自信。
着力打造旅游景点品牌,助力城镇发展
千阳县立足千湖观光、县城度假、乡村休闲三大板块,加快A级景区创建,大力推进千湖湿地公园房车营地、帐篷营地项目建设,增加湿地亮点品牌,做大湿地鸟类、朱鹮科普研学旅行和湿地观鸟活动,4A级景区已经过省厅专家评估验收;积极推进望鲁台游服中心、上塬路建设项目,做大“拜圣贤、习六艺”研学旅行,望鲁台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加强美丽乡村、特色餐饮等旅游元素打造,围绕乡村体验游、休闲研学游丰富内容,提升游客在千阳旅游的快乐体验感。
千阳,山水含情、风景宜人,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发展奋进,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走进大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