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九鹏:一个从秦岭深处走出的书法大家

2024-08-01 16:58:02 来源:西部决策网

他曾耗时4年有余,用楷书抄写完著名作家贾平凹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废都》;他再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蝇头楷书完成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52万字《史记》的书写;他1998年从众多书法名家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陕西省政府大型黄帝陵祭祖活动书写篆刻碑文;他还被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组专访,专题报道个人书法艺术成就……

20240801165931142-99-33366.jpg

他就是从秦岭深处汉字故里洛南县走出的书法大家,现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的吕九鹏先生。

上世纪60年代,九鹏在洛南县古城镇一个叫刘洼的小村子呱呱坠地,父亲是本地的一名小学教师,其一生极喜文墨,受父亲影响,他在4岁时便开始提笔练字,还经常和哥哥对练比赛,看谁写得多、写得好和写的时间长。为了使兄弟俩都能把字练好,在家庭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父亲就常把一张纸对折分成两半,把仅有的一本字帖小心地拆开,分给兄弟俩一人一半让照着临摹,九鹏有时或者说经常写的字赛过哥哥,总是受到父亲的夸奖。

在童年的时光里,当别的小孩放学后都在一起玩泥巴、滚铁环什么的尽享快乐的时候,他却在坚持习字。白天在校读书,晚上想练字时,母亲却嫌点灯费油而不让练,他便常常趁母亲睡着后,偷偷起来点亮那盏古老而灰暗的清油灯练习。每逢皓月当空的夜间,他就端一盆清水在自家的院落、石磨、木板上尽情的挥洒,有时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寒冬腊月天,家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屋内的水缸都结冰了,他便蹴在热炕旁边,借炕头那一点热量取暖,把纸铺在锅台上练字。父亲看他对练字如此痴迷,就把自己珍藏的因时间久远,已破旧得不得不糊了又糊的黄自元老帖给他让照着临摹。由于长期坚持练习书法,对笔墨纸砚的耗费较大,为了尽可能减少家庭开支,痴迷书法的九鹏就把地里种植的亚麻根拔出来捆在一起,然后用剪刀剪成毛笔状的刷子,就蘸上清水在地面上练习写字和画画。为了锻炼手腕的力量,以确保写字时臂力的稳定性,他甚至把小铁球用旧棉布包裹在手腕上练习。这样坚持了10多年后,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九鹏终于在写字、画画上开始出“成果”了,他把自己平时画的老虎、松鹤、寿星图等画作和书写的中堂、横幅等书法作品,利用星期天便拿到街面上去卖,把卖字画的微薄收入用来为自己购买笔墨纸砚或补贴家用。九鹏的童年几乎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勤学苦练中度过的。

20240801165954196-68-17dfd.jpg

随着年龄的增长,九鹏对于书法的喜爱更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狂热境界,其书法日日精进,功底也愈加扎实。每逢春节之际,左邻右舍都上门找他写春联,他便欣然应允、来者不拒,有时来的人多了,饭也顾不上吃,就饿着肚子坚持写,直到所有人都拿到对联高兴的离开后,他才去匆匆解决个人的肚子问题。久而久之,他写的字也渐渐有了名气,学校得知他写得一手好字后,就把学校定期出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

《尚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习书者最忌不习古、不师古,若不从古人那里学书,就没有规矩、没有法度,对书法也便没了敬畏,到头来也只能走上海阔天空随意涂抹的野路子,进不了道、入不了规,当然也就入不了行。九鹏初入书门是跟着父亲临摹黄自元等名家老帖,懂得书法的乾坤方圆,后又习“二王”等古贤名家,在书法的王国里循规蹈矩又毕恭毕敬地边琢磨、边习摹,既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又悟到了习书的真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春天的一天,对于九鹏来说可谓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机,那时他在洛南县水泥厂办公室工作,时任陕西省政协主席的周雅光先生前来洛南视察工作,在水泥厂办公室无意中看到九鹏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