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 通讯员 王雪梅)通俗易懂的理论宣讲,具有特色的积分考评,传递真心暖心的志愿服务……今年来,左家乡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总要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聚焦群众需求,精心打造各类志愿服务品牌,努力实现亮点“出圈”,群众“点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左家大地。
精心打造,优化阵地“润人心田”
按照“简约、为民、实用”原则和“六有”标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文明实践站”、“暑期托管”、“积分超市”等阵地功能建设,建立“四邻微网格”志愿服务工作群,不断充实志愿服务内容、完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围绕理论宣讲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建成了群众理论学习的中心、思想教育的阵地和技能培训的课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成为“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家园。
“以前我没事就打个麻将、看会儿小牌。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文明实践站’,我可以去看看农业方面的书,跟大伙坐在一起聊会天,特别充实!”50多岁杨大爷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走进每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的开展理论宣讲,有的开展科普服务,让广大群众真正从“文明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文明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文明实践好氛围。
志愿服务,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有效服务好群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根本。左家乡坚持“按需定制、供给有效、群众认可”的志愿服务思路,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原则,建立乡村两级志愿服务网格,聚焦卫生环保、文明宣传、便民利民、政策宣讲、文化娱乐、帮困救难等领域,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服务、文体活动、爱心帮扶等实践活动,拓展形成了“党建+3456志愿服务”品牌和“文明实践赋能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真正走进农户家中、走入群众心里,持续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不断增强了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据统计,今年全乡共有50余名志愿者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孤儿、留守妇女等特殊人群200余户,帮办实事80多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丰富多样的为民服务活动,把时代新风吹进群众心田,在群众中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温情与活力,正不断构筑起左家大地一道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积分管理,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我这个季度攒了十几个积分,还能在村上兑换毛巾、洗手液等生活用品。”近日,在左家乡左家村爱心积分超市奖品兑换现场,村民李红艳手里拿着奖品高兴地说道。
左家乡全面推行家庭文明积分管理考评制度,各村确定每户每季度初基础分值为60分,每季度总结时积分超过基础分的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参与积分兑换奖励,享受各类评优奖励,每户每次积分变动均有记录,在公示栏进行公开公示。群众看到各自的积分,自觉做好环境卫生的同时,做好人、做好事的人也逐渐多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和谐了。
从村内的事务由“要我参与”到如今“我要参与”,从有时“做了白做”到现在“做了有得”……如今在左家的每个村庄,对获得积分的群众不但给予物质奖励,也注重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季度组织专人进行考评,在当月的“民事直说会”上进行公开,同时在村内的荣誉墙上进行公示,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重,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对积分制管理的认同感,点滴积分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塑造了大家积极向上向善的好风气。
共建共享,惠民实事“如沐春风”
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各村文明实践站打破以往“干部讲、群众做”和“台上一张桌、台下排排坐”的传统模式,把宣讲台和活动场所搬到田间地头、院坝广场,通过切合群众的场景,用贴近群众的语言,面对面、互动式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给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为强化乡村治理,结合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利益相关事项、乡村治理等内容,创新建立“一约五会”(村规民约、民事直说会、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评选表彰会、“双协”管理会)管理机制,村干部与村民围坐一起,像“唠家常”一样,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营造文明实践大家一起谈、共同议、携手干的浓厚氛围。
目前,梳理群众意见及建议600多条,解决民生实事100余件,实现办事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如今,在左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已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加油站”,从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到志愿者,从受益者再到传播者,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既有热度、又有温度,成为群众触手可及、随时可享的新生活方式,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地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