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五+”模式 安康市汉滨区多举措推进残疾人创业就业

2024-06-24 11:41:15 来源:安康市汉滨区残疾人联合会

扶持558户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投入项目资金86万元,扶持盲人按摩店33家,解决视力残疾人就业86人,推动视力残疾人创业就业……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残联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全力补齐残疾人民生短板,稳步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汉滨区残联通过推行“五+”模式,多举措推进残疾人创业就业。一是技术培训+创业就业。以助残增收基地为依托,以基地帮扶对象、阳光增收扶持对象为主要培训主体,对全区700名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培训,让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打造汉滨培训就业一体化,协调区财政每人补贴1万元培训经费,组织14名视力残疾人参加为期2个月的集中培训,结业后统一到培训机构开办的盲人按摩店工作,实现上岗就业增收。二是基地园区+创业就业。依托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建设助残增收基地6个、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园区7个,辐射带动残疾人发展产业,通过免费种苗、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技术培训、合作服务、订单收购、产业分红七种方式帮扶残疾人350户,户均收入达9000元以上,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三是资金帮扶+创业就业。投入项目资金167.4万元,扶持558户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改善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四是社会机构+创业就业。依托安康市慈幼托养机构建设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对重度肢体、智力残疾人开展洗鞋、贴画等培训,让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开办阿甘洗鞋店、贴画店,解决10名重度残疾人就业,进一步增强重度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五是托养服务+创业就业。依托社会服务机构对312名重度肢体、智力残疾人亲属进行居家托养护理知识培训,签订照护协议,通过服务机构定期服务与残疾人亲属日常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居家服务,由服务机构给残疾人亲属照护补贴,既让残疾人享受到温馨的居家托养服务,又解决了残疾人亲属就业收入问题。

在聚焦基础民生,强化社会保障方面,汉滨区残联还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审核工作,全年审核残疾人两项补贴2万余人,发放资金1700余万元,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全覆盖。投入资金63万元,对因灾、因学、因病等刚性支出较大的262户残疾人家庭给予救助,有效缓解家庭生活困难。实施助学项目,对29名困难残疾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给予一次性每人资助5000元,减轻家庭负担,提升残疾人教育水平。

在聚焦优化服务,强化精准康复方面,汉滨区对165名0-14岁困难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救助,减轻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深入开展辅具进社区活动,向全区60个村、社区投放护理床、轮椅、坐便椅等辅具400余件,免费借给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方便辖区群众,提升辅具使用效率。投入资金80万元,对全区421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厕所、厨房、出入口等进行无障碍改造,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加强与卫健部门协调,依托镇(街道)、村(社区)卫生机构完成残疾人精准康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5万人。同时通过开展上门评残服务,协调卫健部门组建的评残工作组,深入基层为重度残疾人开展一对一、家门口评残办证服务,累计上门办证670人,着力解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办证难的问题,让残疾人真正享受惠残政策红利。选优配齐专职委员,为全区27个镇(街道)、387个村(社区)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468人,发放工作补贴169万元,每年组织对专职委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残疾人身边。(通讯员 康忠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