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4月17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 市商务局局长黄瑜晖、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孙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郝生旺出席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会议。
商务贸易:促进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黄瑜晖表示,全力扩内需促消费、拓订单稳外贸、强平台扩开放、抓安全稳保供,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商贸消费持续恢复。举办“嗨购西安”系列促消费活动,营造消费氛围;发放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电商平台等各类消费补贴,刺激消费潜力;新开业商业项目16个,新增商业面积104万平方米,新开业各类品牌首店349家,开展夜间促消费活动150余场;举办世界信息安全大会等知名展会18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1.6亿元,同比增长3.7%。
对外贸易提质增效。2023年西安市进出口3597.6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6.4%,对俄罗斯、中亚五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1.8%、180.3%,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6.7%,全市服务贸易额增长47.6%。积极拓展与中亚、东盟、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境外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37%。
开放平台不断优化。持续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形成88项制度创新案例,7项获评国家级创新成果。新设6个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与宝鸡、铜川、渭南、延安建立交流合作服务机制。举办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大会,联盟成员共商发展思路,签署《自贸试验区创新西安宣言》,自贸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我市在全国首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航空口岸货邮吞吐量增长29.1%,航空基地综保区二期通过验收,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上线启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功能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文旅发展:抢抓文旅全面复苏的机遇
孙超在发布会上介绍,在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在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等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808.78亿元,接待游客2.7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3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西安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文物活化利用迈出新步伐。市委成立协调机构,高位推动汉长安城、西安城墙等保护工作,“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入选文旅部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博之夜”系列活动,6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特别是春节期间,“文博热”“灯会热”“非遗热”“民俗热”交相辉映,为我市文物等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生动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新成效。制定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办法, “长安乐” 项目建成投用、全面社会化运营。电影《长安三万里》、纪录片《一城一味·长安有滋味》火爆出圈,掀起跟着唐诗、美食游西安热潮。《音乐家》《功勋》等影视剧荣获国家大奖。新增专项资金5000万元、增加惠民演出1000场次。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西安“村晚”等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转型升级跑出新速度。去年制定出台促进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新增规上文化企业8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4A级旅游景区2家,曲文投第12次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23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0%,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3.1%、65%。曲江新区、鄠邑区分别入选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
文旅市场消费再添新动能。加大政策引领,出台春节季“10条”措施,打造“西安年·最中国”、“长安夜·我的夜”、矩浪音乐节等活态化吸引物,保持旅游市场热度。加强夜游助力,“长安十二时辰”、“长恨歌”焕新升级,西安演艺带动力、带动效能全面彰显,撬动夜间文旅消费。加快创新驱动,打造《唐朝诡事录》《夜谭·丝路》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非遗新演艺《鼓声不能停》,提升文旅消费能级。
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新热点。2023年全市44个文旅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7.4亿元。新开放开元大剧院、丝路欢乐世界、热雪奇迹,陕历博秦汉馆、“升级版”城市观光车开放运营,形成文旅休闲新热点。依托西安荟聚、万象城、太古里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促进文商旅一体化发展。
城市形象品位实现新提升。中国—中亚峰会“大唐盛礼”主题迎宾式获全网赞誉,首创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长恨歌》等17台重点旅游演艺演出1.26万场、接待游客1420万人次。成功举办第九届丝路国际电影节、第十届西部文博会、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国际古城墙联盟会议、全球设计大师巅峰盛会等高规格文旅活动,西安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监管:着力优化“五个环境
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郝生旺强调,西安市市场监管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这个中心,着力优化“五个环境”,即:规范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共治共享的质量发展环境、活力迸发保护有力的知识产权创新环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据介绍,西安市全年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57.52万户、同比增长31.33%,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西安市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称号,西安市的“全球创新指数”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有5个方面特点。
市场经营主体稳步增长。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电子印章系统”,率先推行企业跨区域迁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推动企业开办与食品经营、药品零售等12个涉企许可事项“证照联办”。截至去年底,全市市场经营主体在册总量达到317万户、占全省的55%。
质量强市建设深入推进。“陕汽”“斯瑞新材料”等4家企业入选第五届中国质量提名奖。“隆基绿能”等14家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入选全国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国家级“红豆杉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西电捷通”制定的“实体鉴别”国际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71件,同比增长26.1%,荣获第24届中国专利奖19项,西安可视可觉公司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我们率先成立西北首家“陕西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西安中心”。雁塔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区),莲湖区获评试点县(区),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78家、省级90家,累计达到国家级优势示范企业151家、省级217家。
高效能监管体系日趋完善。深化“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发布我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2023版)”;上线运行“智慧市监一体化平台”,推进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和市场监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常态化学法活动;推行“消费投诉快速反应”“重点景区驻点监管”等工作机制,监管执法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民生安全底线持续稳固。全面铺开、稳步推进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和工业产品、特种设备“两个规定”,不间断开展专项整顿治理工作。全面推行一级农批市场农副产品“凌晨抽检、清晨公示”工作机制,全面守好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去年累计完成抽检11.06万批次,合格率98.8%。
2024年,西安将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出台扶持“个转企”政策措施,推进市场准入和退出规范化便利化,在更宽领域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动态更新市场监管柔性执法“三张清单”,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促进扶持全市经营主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