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琦:穿梭在光电世界里的追梦人

2024-03-13 15:47:04 来源:西部决策网
  他被称为光电装调的“中医教授”“装备的眼睛”,是徒弟眼中的“定海神针”。深耕光电领域30年的他,从一名普通的电器装配工人成长为光电复合型技能领军人才,先后荣获“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兵器杰出工匠”“陕西首席技师”等称号。他就是来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北方光电科技防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光防务”)的林琦,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承载着他对光电领域深厚的情感。
 
  走进了属于他的光电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孜孜不倦求学路
 
  林琦所在的西光防务,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为国家重点光电企业。从厂区的建筑和设备中,依稀能看到经历了70载的印记,而林琦的成长,正是从这片土地上开始的。
 
  从小在厂区里生活的林琦,潜移默化的被这里的工作环境影响着。初中毕业后,他考入西光技校开始学习技能,1993年毕业后正式入厂,成为了一名初级工,那时他只有18岁。
 
  工作后林琦发现,厂里对生产的产品要求很高,仅凭自己现有的学识能力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报考大专(当时非常火热的“夜大”)进一步提升。成功考入西安工业大学后,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学习,周末再去图书馆,3年里风雨无阻。上进心很强的他发现,晚上课堂上提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白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接近,正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那三年是他进步最快的三年。
 
  1996年大专毕业后,林琦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新技术不断涌入,眼前的知识还是不够用。2003年,不满足现状的他决定再搏一次,开始向本科学历冲刺。经过两年的苦心复习,2005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夜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了更上一个台阶,他毅然选择继续前进。
 
  三年里,他与徒弟蔡建义一起学习,共同成长。2006年,也是林琦读本科的第一年,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举行的职业技能大赛上,他勇夺第一,成为光电领域内杀出的一匹“黑马”。
 
  “从1993年到2006年,林琦处于不断爬坡的阶段,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自从2006年参加集团的职业技能大赛后,他也开始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西光防务人力资源部鲁允介绍,2006年底林琦就被授予了全国技术能手,之后紧接着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名技能人员,应该是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林琦没有。“技多不压身”,在自己所在领域,他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
 
  随后,荣誉接踵而至。除了之前提到的奖项,林琦还成为了国家光电装备研制生产装调领域的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荣获“三秦工匠”等殊荣。凭借着卓越的表现,他为保障国家重点装备的生产配套和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高低温下“排故”难
 
  由于公司生产的产品多为防务类产品,这就要求产品必须适应于各种严苛的环境,尤其是要耐得住高低温和震动的考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厂里的检测计量中心五项试验室进行。这个实验室通常低温都在零下55摄氏度,高温则高达70摄氏度。每次排除故障时,他们都要经历一场特殊的“洗礼”。
 
  “做低温实验时,我们进去都穿得像登山运动员,衣服要足够御寒。而做高温实验时则恰恰相反,经常汗流浃背,难以忍受。尤其是产品大多为金属材质,高温下根本不敢摸,稍不注意就被烫伤了。”
 
  说到这,林琦分享了一段特殊的经历。有一次产品验收时,军方代表要求进入高温室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他跟着一同前往。室外数九寒冬,室内则是酷热难耐。高达70摄氏度的高温,使得他们不得不一层层减去身上的衣服,从外套到毛衣,再到秋衣,最后只留下了一件背心。回想起来,真是一个极度痛苦的经历,但必须义无反顾地去执行,确保产品能在各种环境中稳定运行。也就是这份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使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谈及“排故”,一段赴国外“排故”的经历让林琦历历在目。早在2000年,他和团队接到了前往国外解决一架飞机“交付排故”的任务。等到他们长途跋涉抵达目的地后才发现,飞机上的零部件有很多,信息量过于庞大,使得这项任务变得既复杂又艰巨,要找出故障原因就如大海捞针。但使命在身,困难再大他们都必须要攻克。经过商议,他和团队成员们拿出飞机机翼、机身到尾翼的图纸,夜以继日地进行分析研究,逐一排查每一个可能的故障点。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验证,他们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并成功地进行了解决。
 
  这个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技术人才不能依赖单一技能或技术来解决问题,而需要对延伸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所了解。他告诉团队成员,要始终保持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追求,以确保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走在行业的前沿。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找到故障点,林琦经常白天在单位思考,晚上回家继续琢磨,思考着第二天的测试计划。“有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信号,在电路板里不停地穿梭……”正是林琦这种深入探索的精神,让他在光电装调领域获得了“中医教授”的绰号。
 
  徒弟眼中的“定海神针”
 
  “我刚进厂就跟着林师傅干,那时师傅就催着我去参加专升本,他说,趁着你刚毕业,学习劲头足,就赶紧学。工作中师傅常常对我们说,你既然来这儿了,在这儿干活,就认认真真把它干好,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谈起师傅林琦,徒弟蔡建义有说不完的话。
 
  蔡建义说,2003年他进到厂里时年纪还小,经常调皮捣蛋不学习,后来在师傅的不断鞭策下,师徒二人一同考入同一所本科院校。三年时间里,每天下班后,师傅就带着他一起去上课,并顺利完成学业。投入工作后,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比赛,几次想打退堂鼓,但经过师傅的引导和劝说,他克服了懈怠心理,精心准备,最终在当年的技能大赛中成功夺冠,如今也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技能人才。
 
  而最让蔡建义佩服的是,在遇到难题需要排除的时候,别人弄不懂的问题最后在师傅这里总是迎刃而解。有一次,一台价值数百万的测试台,故障时有时无,多年没有修好,制造厂商和专家教授也无能为力,师傅就被调过去“解围”。当时林琦对这个测试台也是陌生的,但他并没有推脱,而是不断钻研和琢磨,最后准确地找到了故障点,并巧妙地通过接一根线解决了问题,不仅保证了精确制导产品性能稳定和按期履约,还为公司减少了很大的生产成本,那个测试台一直延用至今。后来这个故事也被广为传播,林琦“装备的眼睛”称号也由此得来。
 
  林琦时常会想起本科学习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某电机问题令很多专家头疼,最后某国科学家画一条线解决了问题并索要1万美金的报酬(老师说道),“画线可能只需要1美金,但知道在哪里画线则需要9999美金。”林琦时常想起故事里的这句话,他想不到若干年后,自己会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从倾听者到装调、排故的引领者。
 
  “林师傅,这儿有个问题请你来帮忙。”“林琦,这个电路板的故障怎么也查不出来,您来看看……”在西光防务,车间里这样的呼叫不时响起。蔡建义开玩笑地说,师傅再也不单单只属于我们装备制造三部,而是属于整个西光防务,只要有他在,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现在企业里也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由陕西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命名的“林琦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最初的不到10人扩大到了21人。其中,有8人获得了高级技师、技师证书,3人荣获“兵器工业技术能手”等荣誉。作为工作室的核心人物,林琦也被授予了“陕西省带徒名师”等称号。
 
  林琦表示,他愿意成为大家的阶梯,无论是他的徒弟还是其他人,只要遇到问题,他都愿意提供帮助。他希望更多的徒弟能够早日成才,甚至超越他。如今,“林琦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认可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光电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匠心铸就报国梦
 
  “作为一名兵工人,我就是要把手中的产品调试得再精准一些、性能再稳定可靠一些,不能有丝毫懈怠,把每一步走好,坚定不移地去追求心中那个光电梦。”林琦说。
 
  三十年来,在长期从事产品装配调试过程中,林琦养成了持续学习深入钻研、总结提炼的良好习惯,每到一个新的产品领域,林琦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双技师”的专业复合优势,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开展技能攻关,取得大量技能创新成果。
 
  他经常对徒弟们说,一个技能人员不仅要实现自我价值,更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技能报国。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技能人才对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热爱与忠诚,坚守责任担当,铸就家国情怀。
 
  在他看来,一份专注和淬炼能够产生出精良的产品品质,而一份专业和追求则彰显出“工匠精神”。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林琦追逐光电梦想的步伐会永不停歇。(文/记者 张静  通讯员 陕仁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