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成就人生大舞台——3位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

2024-01-19 09:57:39 来源:西部决策网
  “我是高职院校毕业,那又怎么样呢?我可以继续学!我是起点不高,但我可以一直进步!”高职生出身的邢小颖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最后站稳了我国最高学府的讲台。而她的经历也是我国对技能人才日益重视的缩影。
 
  随着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人也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方式,将出彩的人生绽放在千锤百炼、焊花四溅、热火朝天的工作岗位上,磨炼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用拼搏和奋斗诠释工匠精神。
 
  让我们走近3位技能工人,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共同感受技艺的赓续、匠心的坚守。
 
  从机床旁走向清华讲堂
 
  “取出这个气孔针,扎到什么位置,放在哪里,还记不记得?”2021年,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铸造课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走红,获得百万点赞。授课老师扎着马尾,穿一身黑色T恤,身前是堆满黑色粉末的操作台。“位置确定了,深度怎么确定?看,用气孔针量一下剩下的距离。”她一边拿着工具在操作台侧比划着一边说道,“手指向下8到10个毫米,咱们扎气孔。”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2022年5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职业教育专场发布会上,视频里的授课老师邢小颖以直播连线的方式参加了这次发布会。
 
  “可能职校毕业生给顶尖学府的学生讲课,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邢小颖在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十年来的故事。
 
  很多网友在看到新闻后留言表示,曾经刷到过她的课程视频,印象非常深刻。2021年底,她讲授铸造技术的系列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后,累计播放量超过2.3亿,点赞量超过200万。
 
  邢小颖表示,其实自己不是特例。据了解,和她一样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清华任职的前后就有5批,共13人。还有很多职业院校毕业学生,获得过全国劳模或五一奖章。而邢小颖只是其中之一,无意间在网络上走红,由此为人所知。
 
  2011年,邢小颖考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因为“听说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她选择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在校三年,她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实训基地。每次实训课,邢小颖都是第一个到,提前做准备,课上拆了练、练了拆。“通过反复实操,一项项技能就这样被我熟练掌握,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班里为数不多的女生,她一直不服输,在占据课程近一半的实训课中苦练本领,最终,2014年邢小颖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
 
  学习期间的实训课训练为邢小颖在清华任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她抓住一切机会摸索教学经验,力求既保证演示过程行云流水,还要保证学生不走神、听明白。终于,她站稳了讲台,连续七年获得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教学一等奖。
 
  有学生说:“邢老师的动作特别利索,我们要干半小时的活,她10分钟之内就能搞定。”也有学生说:“小颖老师讲课富有激情、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简直是宝藏老师。”
 
  有时,学生也会问到她的毕业院校。邢小颖毫不避讳:“我会从容地告诉他们,我是高职毕业的。”
 
  2015年,邢小颖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升本,2017年顺利拿到学士学位。工作之余,她在专业领域做研究、发论文、申请专利,2021年获评工程师职称。一位职校毕业生,不断提升自己,就这样站稳了我国最高学府的讲台。
 
  2022年5月29日,邢小颖咳专门拍摄了一条视频,回应自己的走红。
 
  “自从去年铸造课视频走红,包括在教育部的发言,很多网友给我留言。过去十年,是职业教育给了我人生出彩的机会。很有幸能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职校生听,希望能给他们一些激励。”邢小颖表示:“职业院校毕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更高、更远、更广阔的世界,也会有多元的发展路径和出彩的人生。我们应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为之持续努力,因为,机会总会留给不断努力的人。”
 
  从外围建筑走到国宝身旁
 
  秦始皇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实际上,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在出土时,并不像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那样气势恢宏,多呈倒伏状,甚至只有残片散落在地面。
 
  47岁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27年来一直致力于让这些历史瑰宝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对待文物必须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是我从进入文物修复师这个行业一直保持的初心。”
 
  马宇的父亲自开馆以来就在秦始皇陵博物院从事雕塑艺术工作,父亲制作过微缩版的兵马俑工艺品,创作过博物院建筑上的浮雕。兵马俑气宇轩昂的形象,早就深植于父子俩的生命。
 
  马宇13岁时,有天路过兵马俑一号坑外围的建筑,当他抬头仔细观看父亲创作的那组浮雕时,心中浮想联翩——这些浮雕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可它们能够一直伴随兵马俑保存下来,这正像那一件件文物,在地底下沉睡了千年,但依然有着永恒的价值,历久弥新传递着美和智慧。这一刻,少年的马宇第一次萌生了一个想法,他希望长大后可以像父亲那样从事着伟大的工作。
 
  1992年,马宇回到父亲曾工作过的地方。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从小来自父亲的耳濡目染,马宇脱颖而出。不久,中国和意大利联合举办了第一批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通过推荐和考试,马宇成为来自全国各地20名学员中的一员。
 
  三年的培训中,马宇学习到了陶瓷、青铜、铁器等不同质地材料文物的修复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毫厘之间的差异,这为他之后的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长期从事这份工作,马宇常常会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也让马宇对古人保持着敬畏之心,。兵马俑头与身体一比七的完美比例,长达2.87米的青铜戟,青铜水禽身上栩栩如生的羽毛墩绘,周身全部用刀削出来的兵马俑,还有浮燕回头望月的动感姿态……都令马宇回味感慨。除了承担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工作之外,他还参与过西藏布达拉宫的壁画、河南洛阳山陕会馆琉璃、汉中33件青铜器、陶器、铁器等文物、河南三门峡虢囯博物馆4件青铜器等保护修复项目。
 
  在2014年的一次清理陶片的过程中,马宇意外发现陶片背后有纹路,仔细清理之后,纹理渐渐清晰起来,是一个指纹痕迹,这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在制作兵马俑时留下的,随后更多的指纹被发现,这让马宇兴奋不已。马宇回忆说:“这种指纹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和古人之间的一种对话。你就会想过去两千多年前古人做这些东西,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想的?他做这批东西的时候,难度有多大?”
 
  工作人员对指纹进行分析后,清楚地辨别出了当年制俑工匠的年龄、性别等多种信息。而不仅是指纹信息,整个修复过程马宇都详细记录在册。他说做这些笔记是希望能对得起古人,也寄希望于后人能传承历史,破解更多谜题。
 
  因为这次意外发现,马宇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00多年前,这些秦朝工匠用双手铸造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珍宝,如今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我也应该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的文物发展事业奋斗终生。”马宇说。
 
  从普工做到部门负责人
 
  做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度过时间,没有人可以长久地坚持下来。只有从理解职责的那一刻开始,漫长时间里的一分一秒才拥有了非凡的意义。

东航技术公司西北分公司
 
  安鹏,东航技术公司西北分公司大修部负责人。1998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既加入当时的中国西北航空公司维修基地,并成为航线部的一名员工。
 
  “我在西工大学的就是自动控制专业,算是专业对口,当时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就不能做工人,在一线拧螺丝。而且不只是我,我们同学大概20多个人都是进入了各大航司干技术工人,大家对于这个身份还是很有认同感的”回想起当年入职的那一刻,安鹏说道:“不过我心里也清楚,虽然我愿意从一线拧螺栓开始干,但是我不可能一辈子拧螺丝,以后肯定要好好鼓励提升自己。”
 
  在从事一线维修工作的近十年的时间里,安鹏参与过多次重大故障的排除、也发现过较大的隐患,但是从未出现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偏差。“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维修作风是我们机务维修行业的立身之本,”他说。
 
  有一次,部门接到一架飞机起落架减震支柱的抢修任务,安鹏得到消息,第一个赶到维修现场投入到工作中。对于起落架减震支柱的部件各项功能和技术参数,安鹏了然于胸,但他依然严格按照工作前的准备程序,查询飞机装机清单,确认维修件号及工具设备的准备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详细地维修方案。为确保维修方案契合故障原因并高效可行,安鹏直接来到机库维修现场,同定检维修员工交流,现场查看减震支柱的拆卸和故障情况,精心留意每一个细节。就这样,安鹏带领同事们奋战数个日夜,圆满顺利地完成了该起落架减震支柱的抢修任务,保证了飞机航班的正常。而当面对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时,安鹏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他心里知道,只有平时注重学习,积累每一次的工作经验,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把工作干得精益求精。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的飞速发展,面对的客户日益增多、承担的维修复杂程度日益提升的多重压力,安鹏带领团队从未止步,勤恳钻研,不断提升团队技术能力。
 
  为了更好的与客户沟通、读懂一本本纯英文且厚重的说明书,安鹏还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干我们这行,英语就是敲门砖。基本上,各种说明书全都是纯英文的。不仅内容多,还充斥着各种专业的英文单词。”安鹏笑道:“要是不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别说修飞机,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更别提跟客户或者空客的技术人员沟通了”。
 
  安鹏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停的论证、不停的修改、持续的完善……
 
  “除了荣誉、认同,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技能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航空事业,还是我个人。”
 
  如今,安鹏也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话。
 
  工作中,他通过自身努力和单位的培养,从一线工人,做到工程师,再到如今的部门负责人。
 
  生活中,安鹏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村娃”,到今天过上了拥有和睦家庭的美好生活。
 
  邢小颖、马宇、安鹏等作为技能人才的代表,在各自的舞台上脱颖而出,书写着“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新时代,期待更多精于一技、专于一业的劳动者成为高技能人才,勤学苦练、深入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文/记者冉旭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