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这一群体在学校面临尴尬处境:“学校看重的就是成绩,我们这个学科又不考试,自然会被边缘化”“没出事时几乎隐形,出了事又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室陪学生一起摆放沙盘 / 陈为 摄
工作被边缘,待遇难保障
受访专家和基层心理教师指出,在部分中小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并未落到实处,心理老师、心理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川一名高中心理教师反映,该校前几年开始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但去年高一年级的领导没有让他们开课,“他说班主任也能做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专门开课”。
近年来,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视。教育部曾发文规定,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该规定目前“基本未能实现”,心理教师在评职称和收入待遇等方面,较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明显处于劣势。
多名心理教师介绍,他们曾拿着相关文件咨询过学校领导,但均无果,“我们做的事情很多、很杂,但心理课没有考试,工作成果得不到体现”。山西某中学心理教师小桦说,部分心理教师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难免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黄泽文介绍,他们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心理教师在晋升方面远远难于其他学科教师,收入和付出不匹配。
一位心理教师无奈地说,没出事时他们几乎隐形,出了事又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给学生们上心理团体辅导课 / 江汉 摄
让心理教师干得好留得下
受访者普遍认为,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发、频发和低龄化的现状,应综合施策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履职条件。
首先,加快补齐专业师资欠账,提升教师队伍心理素养。一线心理教师说,师资短缺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首要困难,要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配备,并保障他们可以专职专干。山西省人大代表、社会心理工作者梁铁灵等人建议,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素养培训,培养一支懂专业知识、会心理辅导、掌握初期干预技巧的教师队伍。
其次,完善心理教师培训和督导机制。受访专家和基层心理教师指出,相关部门要提高心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常态化开展心理教师集中教研活动。“每个版块内容只讲半天,我们不可能学到东西,还不如一次培训只学一个版块内容,效果会更好。”贵州某心理教师说,“真正有收获的都是自己花钱参加的培训。”
第三,破除考核、待遇、职称瓶颈,为心理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名受访对象表示,要实现“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这一规定,必须要有发改、财政和人社部门的政策支持,仅靠教育部门的文件没法实现,建议多部门共同制定工作方案,促进“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相关政策落地实施。
此外,教育部门还要出台详细的心理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和资质,指导学校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监测评估体系。同时,学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半月谈记者 郑明鸿 柯高阳 张子琪 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