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兴文丨让边区人民司法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掠影

2023-11-22 18:03:49 来源:天平文化月刊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诞生地。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座落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南麓的龙湾山,因其在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时至今日,当地群众仍亲切地称之为“法院山”。
 
  1935年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1937年7月12日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边区的13年间,由于战争等原因,法院院址曾先后搬迁了7次。
 
  边区高等法院成立之初,当时内设审判法庭、书记室、看守所,后来逐渐扩大,内设检察处、刑事法庭、民事法庭、书记室、秘书、总务科、生产科、看守所等8个部门,看守所下设警卫队,各县乡设立县裁判员、乡调解员。历任院长有谢觉哉、董必武、雷经天、李木庵(代)、王子宜(代)、马锡五。管辖延属、关中、绥德、庆环、陇东、三边6个专区1个市30个县的司法工作。
 
  13年间,边区法院建立了一整套适应战时需要的从立法到司法、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审判机关设置到审判人员任用的全新的人民司法制度,创造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边区所推广、为新中国继承弘扬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审理了一批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典型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效果。如影响深远的黄克功杀人案,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肖玉壁贪污案,体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决心;马锡五审判的封捧儿婚姻案,保障婚姻自由,被改编成戏剧《刘巧儿告状》,流传至今;同时,创立了以劳动和学习教育改造罪犯的全新的狱政制度,总结出“党鸿魁经验”,为维护边区政权稳定,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现在的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是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礼堂基础上恢复重建。展览内容分为“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及司法制度的雏形”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及司法制度的建立”等六大部分。陈列馆共展出各类文物和展品百余件。陕甘宁边区人民司法的历史创造,成为新民主主义法制的典型代表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奠定了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人民司法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如今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已成为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法院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新一届党组正以争做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人为己任,以争创马锡五式人民法官、人民法庭活动为载体,深刻领会“把屁股端端地坐到老百姓这一面”的时代价值,以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历史担当,将红色司法基因嵌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中,努力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红色印记和传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审判执行“延安实践”。
 
  作者:陕西省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惠兴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