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位于陕西省南端,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总人口28.9万人,农业人口22.6万人,其中脱贫监测人口6.2万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充分激发群众“用勤劳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关键性举措,创新实施“三三七”就业帮扶模式,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三个一”机制,筑牢就业责任链条
“一张清单”明目标,攻坚方向更精准。实行年度目标量化考核制度,制定《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考核内容及办法》,县、镇两级同步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构,送政策、帮资金、搞培训、联市场、提效益,做到思想上对接、政策上对接、力量上对接。
“一个导引”促规范,帮扶举措更有力。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就业帮扶工作导引》,指导镇、村开展就业帮扶,宣传、落实好就业优惠政策,实现就业帮扶工作上下一致、协同推进。
“一套班子”抓落实,推进体系更全面。建立领导包抓工作责任制,每个镇明确一名人社领导分管包抓、定期督导,每个村确定一名镇业务干部跟踪指导,对劳动力务工就业实施日调度、月评比、年考核,实现就业帮扶工作高效推进。
突出“三个重点”,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在20个镇建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为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搬迁户、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聘用213名专(兼)职镇村就业信息员和1673名防返贫预警监测网格员,动态监测辖区内劳动力就业状况,及时采集返乡回流未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对象等就业需求,“一对一”精准推送岗位和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帮扶政策,做到数据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
突出重点政策优服务。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延续阶段性降低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增强市场主体活力。2023年以来,全县累计落实减税降费6000余户1.15亿元,发放工伤保险待遇329人次346.78万元,发放失业金304人次49.72万元,落实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18人111万元。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6.07万人,参保率达到99%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0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3%以内。
突出重点产业项目扩渠道。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托育养老、现代物流、家政等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产加销全链条带动脱贫群众多渠道就业。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最大限度让本地脱贫劳动力进工地、入企业。今年以来,全县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58个,带动务工群众1.08万人,发放劳务报酬8448.73万元,人均增收0.8万元。
做好“七个一批”,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推送岗位支持务工一批。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等长期稳定劳务输出基地,抢抓苏陕协作机遇,组织开展公共招聘活动,大力推介岗位,对内拓展就业岗位,对外加强劳务对接和协作,推行“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就业援助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2023年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7408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29563人,分别占下达任务数的101.5%、103.8%,创务工收入22.3亿元, 年户均增收3万余元。

“兴业在镇巴·乐业在家乡”镇巴县2023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暨苏陕协作招聘会
招聘会上政策宣传和用工岗位信息推介
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坚持以优先解决“三无”脱贫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及监测对象家庭劳动力就业为导向,按照“因事设岗、按需开发”原则,整合人社、林业、水利、乡村振兴等行业部门以及帮扶单位在全县镇村、移民安置点的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村级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开发保洁保绿、道路养护、河道管理、信息采集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2972人,年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
乡村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在清理道路、河道环境卫生
培育市场主体吸纳一批。出台《镇巴县支持社区工厂发展暂行办法》,每年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切块用于支持社区工厂吸纳就业的奖补资金,有效破解原有社区工厂“散小弱”的困境。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及周边兴办企业吸纳就业。全县共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43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104人,带动周边群众200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汉中格派恒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社区工厂)加工生产现场
镇巴县睿博索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社区工厂)加工生产现场
镇巴县艺雅睿博灯饰有限公司(社区工厂)加工生产现场
扶持创业带动一批。通过“筑巢引凤”、实施归雁工程、建立就创中心服务平台等,引导农村致富能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返乡兴办实业,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全面落实补贴政策,优先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今年以来,支持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群体自主创业202户,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101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6户4569万元,占下达任务数的152.3%,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
定向招聘就业一批。加大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放宽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招聘限制,在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中拿出一定岗位数量,定向招聘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机关事业单位、三支一扶、医疗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今年以来,组织实施招聘高校毕业生事业单位、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免费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等76人,招转“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56人,较好解决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
就业见习安置一批。充分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落实“1311”服务(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送、1次职业培训、1次就业见习岗位推荐)。今年以来,落实雨露计划补助2862人3066人次459.9万元,充分对接园区、企业等多渠道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1311”就业服务1453人次,完成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创业505人,占下达任务数的101%,募集就业见习岗位提供就业见习153人,占下达任务数的153%,有效缓解了新生代劳动力就业压力。
技能培训促就业一批。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行“免费培训+定向输出+就业安置”等培训模式,与企业、院校等多方达成合作框架协议,常态化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立足本地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前景,开展足部护理、中式烹饪、养老护理、育婴员、餐饮礼仪、酒店服务、茶艺师、茶叶加工、藤编等专项培训,打造“镇巴茶工”品牌。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8期2140人,占下达任务数的101.9%,其中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培训1895人,对有就业意愿的全部定向安置就业,提高技能水平,培训后就业率达30%以上。(供稿: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