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打通基层治理“肠梗阻” “数字赋能”焕发新活力

2023-09-20 15:46:08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回顾这一年来,汉滨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工作从积极争取到试点落地,从启动推进到评估验收,历时一年多,见证了汉滨确定为全市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县(区)以后,汉滨区下真功夫答好推进乡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区委编办牵头,会同14家区直部门、2个试点镇协同推进,蹄疾步稳地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初步总结形成“汉滨模式”的经验做法,充分体现了汉滨区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工作的高站位、高效率、高质量。

  科学设置机构  职能配置更优化

  汉滨区总面积3263.91平方千米,辖23个镇4个街道、293个村94个社区,人口约75.3万。自汉滨区确定为全市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县(区)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工作有关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在南山、北山片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竹园镇、大河镇作为改革试点镇,拉开了全区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帷幕。

  如何在改革试点中设置精减高效的机构?打通基层治理“肠梗阻”?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建立适应基层治理数字化、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是对区委区政府“顶层设计”者的考验。

  基于此,汉滨区改革试点工作专班到汉中等市外试点镇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到2个试点镇广泛调研,反复听取基层意见建议,最终确立“24311”镇级机构设置框架。经市委编办批复,2个试点镇在机构限额内统一设置“4办3中心1执法队和1特色机构”,即:“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治理办、应急管理办;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执法队”;1特色机构——根据试点镇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实际,因地制宜设置特色机构大竹园镇、大河镇依次设立“茶旅融合发展服务中心”“集镇建设服务中心”。改革后,各试点镇设置机构9个(其中副科级规格3个,股级规格6个),镇内设机构精减5%。干部普遍认为,本次改革机构设置科学合理,职能职责清晰明确,工作上下对接顺畅,改革预期成效显著。

  改革试点中,机构设置“接地气”,贴近基层实际。比如,在“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党建工作办公室”,强化了党建工作职能;设置“社会治理办公室”,有机衔接“321”基层治理模式;新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加挂“消防所”,提升了镇级应急管理能力;为了统筹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力量,设置了“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同时,根据试点镇发展定位,赋予试点镇发展自主权,因地制宜设置特色机构。

  “本次改革试点,我们坚持以人民需求服务为中心、以破解基层治理问题为导向,把基层反映最集中、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构建起‘24311’的镇级组织构架,建立‘一对多、多对一’的运行机制,减少‘办站所’职能交叉,实行扁平化管理。强化区直部门派驻机构在乡镇的管理,全域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大区直相关部门向试点镇放权赋权力度,建立起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有效破解了基层‘有责无权’‘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干多干少一个样’等难题……”区委编办主任罗胜明同志介绍试点改革做法。

 “一枚印章”管审批  便民服务增效能

  试点中,汉滨区聚焦提升镇级政务服务效能,坚持最大化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利民的原则,建立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点延伸服务。结合实际,大胆放权,将63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并为27个镇配备行政审批专用公章,公章按编号、编码对应镇(街道),推进企业、群众办事“就近办、零跑路”,初步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厅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了下放事权“接得住”“管得好”。

  为切实做好下沉镇(街道)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效率,方便企业、群众办事。5月底,汉滨区分两批次召开县级政务服务事项业务培训会,专题就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下沉镇(街道)办理的县级政府服务事项办理业务、陕西省事项管理平台操作等内容进行培训,区级11个行业部门18名业务骨干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讲解。

  9月4日,笔者在大河镇便民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终端一体机上查询一一近期办结各类服务事项168件。该镇便民中心主任王涛告诉笔者:“这次改革成效非常明显,特别是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下沉以后,极大地方便了辖区群众。现在大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干部非常忙碌,二季度办理事项高达475件,较改革前同期相比,增幅35.8%。”

 “一支队伍管执法”  破解基层执法难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最容易发现问题,却因无执法权对违法行为只能劝说劝阻,“震慑力”不强,有时还需多次劝阻,效果不明显,群众对此意见也比较大。

  此次改革试点中,汉滨区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将“六大领域”适宜镇级承担的高频多发、易发现易处置的148项行政执法事项,通过依法下放或签订委托书的方式交由镇级行使,构建“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机制,着力推动基层执法从“九龙治水”向“一龙管水”转变,有效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

  大河镇人大主席陈辉说:“现在镇域内只要出现‘六大领域’违法现象,各村迅速响应上报镇执法队。镇执法队第一时间到现场执法制止,大大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和违法成本。”看到笔者疑惑,他又补充到:“比如,村民未经审批发生私自违法建房现象。改革前,镇上无权执法,只能等待区级部门前来执法。由于错过执法‘黄金期’,导致房子主体已建成一半。对农户来讲,执法结果无非两种,除了罚款,还要面临拆除违规房屋,让农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群众意见大,与政府形成强烈的矛盾……现在就不一样,镇、村全天候监管镇域范围内执法事项,镇执法队收到违法线索后,立即前往执法制止,把违法行为消化在萌芽状态,大幅度降低违法者的违法成本,群众也易于接受,造成的负面影响小……”

  截至8月中旬,2个试点镇累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2次,下达责令整改违法行为通知书5件、及时制止违法行为35次,镇域内居民纠纷、群众投诉和乱搭乱建、乱捕乱捞等现象明显减少。

  新机构发挥大作用   聚焦民生促发展

  改革试点启动后,大河镇立足高质量建成“北部山区中心集镇”目标,设置特色机构——集镇建设服务中心:着眼北部山区五镇“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推进”,负责中心集镇建设发展规划制定、项目谋划建设、服务管理等工作,扛起中心城镇建设责任担当,着力推动北山五镇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对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走出一条北部山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大竹园镇聚焦茶旅融合生态旅游,设置特色机构——茶旅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围绕“以茶为本、生态康养、全域旅游、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以优美田园风光、茶园、民宿等为核心的乡村特色旅游和茶旅融合实践点,推动“集体经济增强、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新设立的应急管理办在防汛抢险中也发挥了大作用,确保了辖区群众的生命安全。”2个试点镇党委书记发出同感。大河镇、大竹园镇党委书记相继介绍:“大河镇7.27夜间1个小时撤离群众1200多人,大竹园镇紧急转移撤离群众800余人次,确保人员零伤亡。”

  打通治理“肠梗阻”  “放权”“赋能”激活力

  基层乡镇面临着“行政编制紧缺、高层次人才短缺以及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尴尬困境。一批“老黄牛”式干部,受身份限制,得不到提拔重用,久而久之,削弱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比如,以前镇办行政岗位缺文秘,想把事业身份的人员调剂到行政岗位工作,事业身份干部苦于职称晋升限制,积极性不高。为破解这些困境,汉滨在这次改革试点中探索出台一系列配套办法,打通基层治理“肠梗阻”,大刀阔斧为基层治理“松绑”,“放手还权”,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激发基层活力,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使“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有为才有位”蔚然成风。

  为了解决“人尽其才”和“干部队伍管理不畅”问题,出台《汉滨区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镇人员管理和绩效奖励办法(试行)》,最大限度赋予乡镇用人自主权和管理权,推行“编制身份不变、人员按岗管理”的镇级人事管理新机制,打破编制身份限制,建立干部“双向”流动机制,允许乡镇突破人员身份限制,因岗“选人用人育人”,促进人岗相适。建立“工资走身份、奖补按业绩,干部奖补差异化发放制度”,将试点镇及驻镇派出单位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奖金”等奖补资金实行差异化发放。

  为了解决“基层干部动力不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探索出台《汉滨区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汉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以“三亮三评三运用”为抓手,推动“工作任务、工作实绩、干部选用”数字化。三亮,即每名干部定期亮岗位职责、亮工作任务、亮工作实绩;三评,即对干部工作绩效进行领导评鉴、干部互评、社会评议;三运用,即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评先评优、提拔晋升、奖金分配上,实现以岗位履职定实绩,以综合评鉴看优劣,以精准运用明导向。

  在这次改革试点中,汉滨区采取一系列举措,通过“考核赋能改革、优选支撑改革、梯次承接改革、数字提效改革”,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梯次承接政务服务下沉事项,数字赋能提效改革,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形成干部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干部还是这批干部,但干事的状态、结果完全不一样。这是干部们的共同感受。通过开展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建立‘三亮三评三运用’绩效考核机制,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作有了动力,全镇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大河镇党委书记田吉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