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胜堂:绣口一吐千古事 一把三弦诉衷肠

2023-09-19 17:31:51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绥德平安书源流长,就像山河入大江。民间群众口传唱,句句品出泥土香......”,初秋时节,绥德平安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胜堂坐在县蒙恬公园长凳上,双手执三弦,左小腿绑着甩板,右手背戴着麻扎扎,伴着明快的节奏,连说带唱,引得市民纷纷围观欣赏。
  何胜堂1957年生于绥德县薛家峁镇何家沟村,从小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有一次在庙上偶遇盲人李有治说书,他一下就迷恋上了,从那刻起,就暗自下定决心:要拜师学艺,学有所成。李有治便成为他学习说书技艺的启蒙老师。
 
  “由于师傅是盲人,那时候出去表演时,我经常背着他上山下洼过河……”何胜堂回忆着说,在他充当师傅“眼睛”“拐杖”的那段时光,很苦但也很快乐,为了学到“真本领”,他将木板做的圆鼓用牛皮包住,三弦杆一插,一个简易的三弦便做好了,每天苦苦练习直至深夜,背书本说唱词背到滚瓜烂熟才罢休,靠着师傅的指点以及他过人的天资和勤奋,仅四十天他便掌握了说书的基本要领,脑子里也储存了一整本书的内容。
 
  后来,又遇到第二任盲人师傅郭师,主要学习音乐方面,严师出高徒,师傅手把手教他弹三弦的指法、拨法等,细细感知音乐的韵律和节拍,经长年累月从实践中一点一滴地揣摩,他各方面的技艺逐渐提高,19岁便能独立表演,也从此靠说书过上了好光景。
 
  “艺术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所以说书人要有悲悯情怀,要沉浸于书中故事的情感变化,变成书中人,有画面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声调、表情、曲子也要与情感高度融合,才能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神妙之处。” 何胜堂一边弹唱着,一边介绍着说书技艺的精髓。
 
  绥德平安书,是陕北黄土地上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也是陕北说书的派生之物,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主要表演形式有会书、社书、家书等三种,其中最多的是家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大街小巷、村庄、社区、学校、广场等都成为说书表演者的“舞台”。
 
  “说书要心静、无杂念,要有即才、能编善唱、记性好、胆大不怯场,且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说话间,何胜堂便现场即兴编唱了一段绥德文化相关的,音乐节奏感强,溢美之词朗朗上口,我们树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一把三弦,一张绣口,说尽千古事,道尽世间百态。古往今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尤其是其“曲终声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人百听不厌。
 
  不论何时走进绥德,你总能看到说书艺人被围得满满的,听书人听得挪不动脚,在听别人的故事,听真善美,听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也是在听自己,而说书人又何尝不是在诉说自己呢!
 
  近年来,何胜堂在延安市陕北民间艺术大赛中,荣获“陕北说书”类优秀奖,在首届“安塞杯”陕北说书展演中,作品《反“四风”》荣获优秀节目奖。
 
  40多年来,何胜堂通过师传徒、徒传徒的方式带出徒弟30多个,其中有10人从事这门手艺来谋生,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有李康、耿肖飞、米高杨等,他们技艺精湛,深受观众喜爱。另外,他还通过快手网络平台直播说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很多说书爱好者,网上义务指导6人学习,现已有1万粉丝。
 
  艺术为人民而生。说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创新,歌颂党和人民一直以来是何胜堂的创作理念。生活之余,他常到县展览馆义务为学生说书、讲解理论知识等,让说书非遗文化耕植孩子心田。
 
  也常进乡村、广场等地借助说书义务宣传党的好政策、乡村振兴、人物榜样等,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说书是我的酷爱,也是我灵魂的栖息之所。”现在一有空,何胜堂便拿起三弦找曲牌,他把陕北说书和绥德平安书融合一起,加以改进、创新,使得弹出来的曲子更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刘建勇 张丹 丁建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