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趋势

2023-08-04 15:17:12 来源:西部决策网

  从国家制度层面,全面建立起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调控机制,规划、保护、重建生态空间,这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制度发明,也是人类新文明形态的空间保障、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空间是绿色空间,承载了生态系统、生态永动机。生态永动机的质量与效能,与生态空间绿色质量与效能息息相关。

  绿色大趋势建立在绿色发展运动大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绿色运动轨迹,统筹考虑绿色发展内在规律、当前社会价值取向、未来生态政策走向,对绿色大趋势可以做出科学判断。绿到深处方是青,绿色演替的方向是深绿、是青绿。本文以陕西为例,分析探讨绿色大趋势。

  一、内涵式发展大趋势

  生态空间是21世纪中国概念,中国率先完成了生态空间“装台”制度建设。林地、草地、湿地支撑着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过去30年,林地、草地、湿地各有消长,但总规模呈扩张大势。1996年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时,陕西省林地1.37亿亩、草地0.46亿亩、湿地超0.01亿亩,三项合计1.84亿亩,约占国土空间的60%。2009年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68亿亩、草地0.43亿亩、湿地超0.01亿亩,三项合计2.12亿亩,约占国土空间的70%。2019年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87亿亩、草地0.33亿亩、湿地不足0.01亿亩,三项合计2.21亿亩,约占国土空间72%。1996年到2019年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时期,全省林地增加了0.5亿亩、草地减少0.13亿亩、湿地略减,三项净增0.37亿亩,在国土空间占比增加12个百分点。国土空间的给定性和有限性,以及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空间规模量级已失去了增长潜力。尽管人们还不能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平衡值,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能够确定,我们这一代人历史性的完成了生态空间“装台”工作。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征程,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将全面开启“亩产论英雄”模式,通过内部挖潜改造、优化调整结构,走出内涵式集约型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生态空间、生态过程低位运行,具有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和物种增长潜力,这也是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所在。

  二、一体化治理大趋势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是陆地四大生态系统,也是陆地生态空间四大主体。在四大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已经设立了自然保护地。在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之前,也是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之前,陆地四大生态系统是按照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防沙治沙法、水法,自然保护地是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部门规章,分别由林业、农业、水利、住建、环保、资源等分部门、分条线管理。在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之后,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行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8年之后,中国新林业部门是全球管理幅度最大的林业部门,远远超越“林业”。在国土空间中,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结合条线治理中的公益林、天然林、水源保护区,以及商品林、人工草、水库、鱼塘,形成生态空间“一线四区”大格局——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生态核心区、生态管控区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控制区、生态产业区。在分系统管理、分条线治理基础上,实行“一线四区”一体化治理已是大趋势。目前,已经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管控区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外生态空间划定,尚须时日。

  三、生态元气恢复大趋势

  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中的母亲空间,提供元产品——地道生态产品。人类文明孕育、成长、发展于自然生态系统,受惠于地道生态产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发展也让生态系统受尽磨难、元气大伤。进入21世纪,当人类生产出足够的地道生态产品的替代品时,主动推行森林草原湿地江河休养生息政策,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元气真功。国家已经制定实施黄河保护法、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草原保护修复若干意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正在制定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规划。陕西省颁布了国家法律、方案、规划落地实施的法规、办法、措施。其中,“四禁”规定,至关重要。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封山禁牧,促进草原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禁渔休渔,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全面促进陆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全面推行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新时代生态空间治理大趋势。

  四、全面科学增绿大趋势

  经历一百余年屈辱,在新中国建立之时,已是中国版图“最失绿”“最不绿”的时候。“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数代中国人的绿色梦想和艰苦实践。植树造林是人工增绿,也是人们主动促进自然修复、加快自然修复。新时代是全面推进科学增绿的时代。科学增绿的主战场在生态空间,科学推进绿色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是生态空间治理的攻坚之战。森林是陆生态空间的关键,也绿色革命、绿色复兴的主体力量。陕西生态空间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代的13%提高到目前的45.91%,但多是“次生林”“新生林”“幼稚林”,功能完整、性能良好的“健康森林”只占45.6%、远低于全国的74.5%。科学增绿是深绿之路上的“一盘大棋”,也要啃留下来的“硬骨头”。不仅要适地宜树,还要为生态系统提供关键植物物种,构建高质量的植被系统,奠定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食物基础。全省尚有造林绿化空间3070万亩,其中有林地850万亩、灌木林地670万亩,草地1550万亩,可逐步恢复为森林植被。落实《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推行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制度、精细化管理,实施“双重规划”项目、国土增绿试点示范项目、荒漠化防治与“三北”工程项目,做到“精准确定造林空间,科学安排绿化用地”“以水定绿适地适绿,科学确定植被种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组织设计施工”“完善养护管护制度,确保科学绿化成效”,深化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实现森林城市全覆盖,城乡绿色全面振兴。到205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可恢复至50%以上,城镇绿地率、绿化率达到更高水平。真正显现山河披锦绣、城镇美如画的绿色大趋势。

  五、绿色碳库增容大趋势

  生态空间就是绿色碳库。过去,人们并不关注生态系统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突显,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受到重视。碳元素构成了所有生物的基本架构,生物量的增长亦是碳基增长。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必然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生态空间治理必然促进绿色碳库储碳增容。近十年来,陕西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年碳汇量由4100万吨增至4900万吨,2022年2.2亿亩绿色碳库碳储量达到34亿吨。从发展阶段分析,全省中幼龄林占乔木林的71.8%,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是全国平均的64%,森林碳库碳汇量处在快速增长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表明,2012年到2022年全省县域生态生产力全部处于增长态势,渭河以北黄土高原“绿色新区”引领绿色碳库增长。今年,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要求以“双碳战略”为引领,以维持碳氧平衡为主攻方向,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两个关键、科技和政策两个支撑为主线,明确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我省先行探索实践,建设“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体系,创新绿色碳库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构建多元化绿色碳库碳汇价值转化路径,完善绿色碳库扩容增汇、产能升级的示范模式和激励机制。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是生态空间治理的使命担当,促进绿色碳库增容是绿色革命大趋势。

  六、防护能力提升大趋势

  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简单的认为“森林是可以再生的资源”。只看重森林所能提供的食物药物、木材薪材,一味向森林索取林木、野生动植物。当森林退却后,水土流失、旱涝交替、风沙四起,不仅是经济社会活动遭遇不测,自然生态过程也深受其害。双重风险叠加,迫使人们重新认识森林,重新认识生态系统。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性,森林资源并非人类独享,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万物共生共享。森林是绿色水库,对淡水缺乏地区至关重要。森林把降水而来的淡水蓄滞留下来,而不是让其直接产流入河入海。地球不缺水,人类缺淡水。蓄滞留淡水,对人与自然好处多多。森林减少带来的问题由来已久。恢复重建森林主要是恢复重建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以及生产防护林、道路防护林、堤岸防护林……虽然人们尚没有发明出评价防护能力、防护潜力、防护价值的有效工具,但并不影响其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维护道路堤防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陕西坚持以绿治黄、以水定绿,创造了黄土高原复绿的奇迹。目前,全省防护林面积9780万亩,占森林面积的69.1%,防护林蓄积量4.9亿立方米、占森林蓄积量的80.8%。恢复重建的防护林,80%以上还是中幼林。今后十年,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三北”工程建设,站位创造“新奇迹”,定位创建“示范省”,新造林仍然以各种类型的防护林为主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未来一个时期,各类防护林将陆续进入成熟期,也是防护能力提升期,风蚀水蚀灾害大为减轻。在森林防护能力提升的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也将同步提升,森林多功能性得以充分显现,显现更多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七、生物多样性丰富大趋势

  每一个物种,自有其生态位,共生共享生态空间。物种之间,彼此连接,相互依存,结成食物链、生物网,俨然是既竞争又合作、既冲突又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每一个物种,都是合格的生态空间工程师、生态系统程序员、山清水秀的清洁工、美丽风景塑造者。昆虫帮助植物授粉,植物以花蜜回报。动物食用植物叶子,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源于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机盎然的根本,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空间是野生野性世界,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大本营。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奠定了我国生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制度基础。陕西是生物多样性大省,也是生物多样性增长的热点省。全省种子植物、陆栖脊椎野生动物分别占全国14%和30%。2000年以来,全省有记录的种子植物由4377种增加到4889种,年均增加20种以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由604种增加到792种,年均增加8种以上。绿色植物提供了基础食物,生态空间绿色复兴,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将较快恢复。专家预测,2050年,陕西种子植物将达到6000种以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将达到900种以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三园迸进”大势已成。以“三园”为主体,全面深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突出红豆杉、珙桐、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遗鸥、大鸨、川陕哲罗鲑、北方铜鱼保护,加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巩固生物多样性丰富发展的大趋势。

  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趋势

  生态产品的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的新概念。2021年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两个全面”,即到2035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其实,仔细想想,人类发展本来就是地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最大成果。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是从元空间转化来的次生空间,一二三产业是从元产业转化来的次生产业。早先的时候,生态产品价值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风水“”。人们在风水好的地方建立居所,以廉价的方式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生态产品。人们竞争风水,竞相在风水好的地方聚集,并形成了群落,演进为村庄、城镇。空间具有唯一性,因过度聚集,必然导致生态产品稀缺。人们趋向寻找新的好风水,于是,选择在生态空间边缘建造“别苑”。以前,森林是林业空间,草原是牧业空间,湿地是渔业空间,推行生态资源产业化。现在,建立三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森林、草原、湿地是生态空间,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森林、草原、湿地好比是“树木”,生态产品好比是“树荫”。无树无荫,树大荫大。既要做足功夫,推动“树木”成长,又要想尽办法,让“树荫”卖个好价钱。新时代的“树荫”是地道的生态产品,也是多样化生态产品,包括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噪滞尘,以及适宜的气候、优美的风景,穷目千里、心旷神怡,丹青水墨、蓝天白云。多样化生态产品需要多元化的实现形式,包括(1)政府纵向及(2)政府横向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管护补助,(3)绿色水库(4)绿色碳库价值转化,(5)“树木”所有者(6)“树荫”经营者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休闲民宿、自然教育……中央水塔、中华祖脉、国家公园、秦岭四宝、两黄风情,都是世界级的生态产品公共品牌。在严格保护前提下,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发展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融合生态文化,高质量发展多样态旅游。

  九、大径材高标林发展大趋势

  这里是本源的“林业”、地道的“林业”,也是林地中商品林地上的“林业”。林业也是在元产业基础上衍生的次生产业。目前,全省各类林地上的林木,总体上“小树当家”。所见大树,皆为特种用途林,集中在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在用材林地,鲜有大树,缺少大径材,已成为林业硬伤。2020年以来,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体系建设,因地制林,因林造材,新建和改培用材林,推动密树变稀、弯树变直、小树变大,必将形成一批大径级木材生产基地。储材储碳、储绿储美。在经济林地,面积大而单产低,亦是林业硬伤。特别是核桃,面积超过千万亩,亩产不足一百斤,只有核桃生产标准亩量的四分之一。一部分条件不宜、建园粗糙、改造难度大的经济林,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要腾园转型,勿守株待兔。高质量建设高产高效标准化的核桃园、花椒园、红枣园、板栗园、油茶园,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强、带动种植农户多的龙头企业,形成集约节约产业化的高质量林产经济体系,已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发展绿色,生态根本,国之大者。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陕西是中国芯,生态空间治理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未来已来,行将必至。迎接绿色大趋势,我们要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应对策略。(文/党双忍)

  注:2023年8月2日初作于磨香斋。3日修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