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支撑靠项目,项目落地靠招商。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走好生态路,举好生态旗,打好生态牌,绿色转型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2021年3月,笔者有幸被黄龙县人民政府授予“推介大使”。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认真履职,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配合县里面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有幸深度见证参与黄龙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现将该县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相关做法和启示,报告如下。
一、聚焦生态立县,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省级天然次生林保护区和陕西五大林区之一,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绿色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趟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依托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禀赋,着力培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三大发展动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招商引资为杠杆,撬动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黄龙最优质的资源是环境,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黄龙实现永续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在守好生态和军事两条红线的基础上,黄龙县围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色招商理念,严格落实项目预评审制度,严把项目招引关口,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坚持以“零污染”和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选商择商、招商选资,一方面对国家重点鼓励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前景好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另一方面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产业项目进入我县,从源头上杜绝项目污染的产生,绝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发展经济,确保了“生态立县”的稳步推进。
二、推动产业强县,打造高速发展引擎
在中共黄龙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县委书记李富荣同志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将生态产业作为推动工作力度发展的坚实基础,抓升级促生态农业提质、抓扩能促生态工业提速、抓融合促生态旅游提标,着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农业夯基、生态工业强县、生态旅游富民,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能级。”近年来,黄龙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全力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腾飞。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05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5%,对GDP的贡献率为41.8%,拉动GDP增长1.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02亿元,占比为21.8%,对GDP的贡献率为12.1%,拉动GDP增长0.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84亿元,占比为42.7%,对GDP的贡献率为46.1%,拉动GDP增长1.71个百分点。
(一)强链延链,筑牢特色农业发展根基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黄龙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为主导,蔬菜、食用菌、水产养殖为补充的“4+X”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基地为抓手,打造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招引特色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培育“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针对“4+X”生态农业体系,制定出台了《黄龙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两年来列资3000多万元,对农户、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一起扶持,同步培育,把农村基础产业链做强,努力实现“4+X”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2022年完成苹果“双园”创建6个,核桃示范园建设32个,建成智慧蜂业基地10个,种植中药材1万亩,发展蔬菜1.18万亩、食用菌350万棒、大闸蟹500亩,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78万头、0.68万头、1.27万只,规模化畜牧业、渔业突破发展,农民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不断做强生态产业园区综合服务配套,聚合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包装营销等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先后引进陕西正能、陕果集团、甘肃中盛、山东一禾等企业,落地了正能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及果沼畜示范基地、万亩矮化苹果基地、生态有机肥厂、智能果园格架等项目。培育龙头企业43家,主要经营苹果分级分拣、冷链仓储,核桃、蜂蜜、连翘精深加工,农产品包装提升、线上线下销售,有效实现了农产品从粗加工、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二)建链延链,推动生态工业做大做优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黄龙县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扩大风电、光伏项目装机规模,积极打造全省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创建省级绿色能源示范县,成功引进国电投、中能建、大唐新能源、西安隆基、北京国润、国电龙庆、中南院等众多知名企业投资,并积极发挥落地企业以商招商作用,引进和落地了大唐黄龙三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管桩厂建设项目、电力塔材、支架及零部件生产加工厂建设项目、智能制造基地光伏组件厂等一批又一批绿色生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标志性高质量项目,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0%,先进制造业实现零突破。截至目前,全县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14个,总装机规模561.6兆瓦,在建新能源项目5个,装机规模900兆瓦。其中:2022年新签约的大唐黄龙三岔农光互补发电项目采用‘光伏+农业’互补模式建设,装机容量50兆瓦,总投资约2.9亿元,于2022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现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均可提供清洁电能8500万度,节约标煤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4万吨、一氧化碳约6.95吨、二氧化氮约305.31吨、烟尘357.34吨,这种“光伏+农业”的模式实现了土地及光热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带动黄龙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三)补链延链,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补链、延链”,黄龙县加快文旅项目策划招商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旅、体旅、农旅、工旅和森林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群众增收致富新引擎,实现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界头庙镇将草场风光与现代化风电、光伏资源结合,打造了惠农、旅游一体的新业态;瓦子街偏石村通过“农村+田园”综合体的实施,把残垣断壁变成四星级民宿酒店,呈现出“村前产业、村中家园、村庄公园”的新时代乡村风貌,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白马滩镇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了集休闲、度假、康养、露营、采摘、文化民俗等为一体的“看得见蓝天白云、望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村韵乡愁”的田园综合韵味休闲旅游度假村;石堡镇梁家河村建成西北唯一、国内一流的标准化钓池,树立了国内垂钓看陕西、陕西垂钓看黄龙的标杆,成为全村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树顶漫步景区依托优质的原始森林资源,打造“青少年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中国首家“亲子教育”主题互动体验式森林运动公园。随着文化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截至2022年12月底,黄龙县接待游客251.36万人次,同比增长6.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056.42万元,同比增长2.14%。
三、几点启示
(一)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就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只有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才能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作为陕西的“一页肺”,黄龙县在守好绿色家底的前提下,将生态优势可持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还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黄龙的发展经验证明,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决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是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只有顺应自然,才能驾驭自然,让“生态宝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自觉行动。黄龙生态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而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是推动黄龙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三)招商引资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招商方式,优化招商思路,围绕产业链布局招商链,围绕招商链实施精准招商,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项目,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
张正伟,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特邀委员、民建陕西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商洛学院兼职教授、一级智能建造师,现供职于中国水电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