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泛在连接,加速资源要素流动,打破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并衍生出新产业、新链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也获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实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线上渠道,探索出新产品、新业态,如零售、医疗、物流、线上教育遍地开花;智慧城市、云旅游枝繁叶茂;外卖、跑腿、共享如火如荼。
但同时,也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求是》中所说的一样,“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即数实融合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1.数实融合不够深入。数字经济对产业的影响多停留在表面,数据赋能产业潜力较大。大数据与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关键设备等环节的融合仍是难点,工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
2.数实融合不够均衡。目前教育、医疗、物流、旅游、技术服务、文化娱乐、外卖、物流、共享经济等第三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程度较高,第二产业的数字化程度逐步提升,但第一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则相对较慢。
3.核心技术外部依赖性大。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增强,依靠国外先进数字技术的现象司空见惯。如集成电路、高端光刻机、蚀刻机等关键设备和生产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4.政府监管水平滞后。当前有关数字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府监管和服务滞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有些政策针对性、聚焦度不足。
5.缺少专业技术型人才,无法对数字技术进行全面应用。
6.由于实体经济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且受到数据安全因素的限制,导致数据沟通和数据共享能力下降,数据信息使用率及共享程度不是很高。
建议如下:
1.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东西部之间、城市及农村之间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悬殊较大。只有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打通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因此,应推进千兆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并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才能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强根固本。
2.以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目前,我国工业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其工业数字化渗透率仅为德国的1/2、美国的2/3,中小微工业企业数字化率更低。要带动传统工业体系变革,持续释放产业价值,数实融合的关键在工业,而重点、难点和关键又在制造业。因此,只有“大数据+工业”向纵深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才能推进中国制造从低价低端型向优质高端型转变。
3.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1)创建“数字化服务”政府。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治理,提升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与监管水平。(2)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构建有效的数据产权制度,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有效激发数字经济活力。(3)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流通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数据要素交易平台。(4)尝试多元化社会治理方式。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以创造优良发展环境。(5)丰富数字化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解决其融资问题。
4.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数字人才特别是中高端数字人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和活力源泉。可通过多模式、多渠道的方式培养。(1)培养高校数字类专业人才。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层次复合型数字中高端人才。(2)培育群众数字素养。将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理念作为国民基础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不断提高全民的数字化水平,提高群众对数字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3)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手段。企业可通过自主培养、委托代培、优秀人才引进、与“强者”协作等方式,培养一批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4)建立一些社会化数字培训机构。开展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理念的专业培训,以帮助需要转型的传统企业。(5)注重职业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提高工作效率。
5.挖掘特色产业。进一步挖掘数据要素价值,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养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点。通过挖掘特色产业,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生产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活动不确定性。
6.加快大数据核心技术研发。我国在各个领域的技术“点”的突破较多,但是在共性关键技术上的进展有限。因此,应针对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和突破,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交叉融合。战略布局人工智能等可能引领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和产业转型变革的前沿领域,积极研判工艺、材料、算法、算力等基础领域的重大变革性创新,破解制约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短板,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
同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攻关,集中有序投入各项资源,着力攻克芯片等关键制约瓶颈,重点攻克限制产品生产的关键材料、零部件、元配件和核心技术。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构筑市场主导、行业话语、标准制定等优势。
(作者:渭南市政协委员、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侯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