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果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创新监测预警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是运用北斗、遥感等高新科技,结合气象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与农业产业、气象监测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进行深度融合,保护农业安全生产、保障群众收入的“天伞”。
一、经验介绍和建设成果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雹、霜冻等极端气候事件多发频发。连续多年的气象灾害让黄陵县果业产业受到了重创。为了应对气象灾害对果业的影响,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果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创新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
(二)建设目的
黄陵县果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创新监测预警服务平台项目面向黄陵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开展建设工作,通过建设先进且健全的气象观测手段,对各类气象灾害进行精密探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研判,提供精确预警预报;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为全县防灾减灾提供精细化的服务。通过详实、可靠的数据依据,指导人影进行科学作业,最大化的发挥人影作业的效能;促进黄陵气象服务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建设内容
1、构建全空域、全时段的气象监测体系。在黄陵县区域内建设军工级的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北斗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和小型自动气象站等,通过与现有的气象监测渠道融合,实现全空域、全时段的精密气象探测能力。
2、打造面向果业及相关产业服务的气象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气象大数据由于数据体量大、分析周期长,传统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气象信息实时分析的需求。为支撑黄陵县当前对果业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精细化服务能力,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面向黄陵气象精细化服务能力的大数据中心,为黄陵果业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定制“端+点”的气象预警服务平台,提升气象预警和服务的水平。结合黄陵的实际情况,定制研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实现乡镇、果园级的气象预警预报,对人影炮点、农户、乡镇业务干事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准确、及时的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点”推送,结合三维立体的防灾减灾预案和知识库,科学指导人影作业,最大程度的降低冰雹和霜冻对果业产业的影响。
4、形成气象信息的共享交换能力,全面提升黄陵县气象精细化服务的水平。经过本次项目建设,将形成覆盖黄陵县全域、详实、全面的气象信息资源,通过搭建气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将专业的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给自然资源、农业、环保、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形成气象服务全县各个行业和产业的格局,提升气象精细化服务的水平,为黄陵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四)建设成效
截至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具备霜冻预警和初步防雹的能力,并到达如下成效:2021年霜冻期间发送预警信息近40万条,灾害防御过程中人员成本将往年减少40%,物资成本减少45%,气象为农服务满意度在93%以上。据统计:2021年黄陵及周边县同时出现强对流天气为7次,在这7次对流天气中,洛川、富县、黄陵出现冰雹灾害次数分别为4次、4次、2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投资大,规划三期总投资3100余万元,经费筹集压力大,二、三期推进缓慢。二是该项目为试验示范项目,研发人才短缺。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气象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效调配各种资源,建立财政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专项资金,引进专业人才。
(二)深化部门间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建设。目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应急防御机制还不够完备,各部门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信息尚未做到完全实时共享,要提升在气象灾害预警第一时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气象、水务、自然资源、应急、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逐步完善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我县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作者:政协黄陵县第十届委员,黄陵县气象局局长 李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