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经济快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青年群体正遭遇就业结构性错配、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他们的就业情况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亟需加以重视。
一、挑战与原因
影响和制约当下青年群体就业的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和数字经济变革导致部分传统行业和岗位萎缩甚至消失。另一方面,经济数字化、工业自动化和生产智能化带来的新行业新岗位对青年群体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这些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当下的青年群体主要面临以下两大挑战:
1.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而当前青年群体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不仅会颠覆各行业原有的工作方式,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些新的岗位往往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多的跨领域知识。然而,当前青年群体缺乏获取这些技能和知识的资源和渠道,他们在大学所受的专业教育相对传统与新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2.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加剧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使西部地区青年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差异,有些地区和行业走在了前沿,从而使有些人群更获益。这会进一步扩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机会差距和发展差距。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或从事落后行业的青年来说,他们或难以分享到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带来的红利,反而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少的保障。
二、对策建议
1.强化数字教育和培训,提高青年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可从评估制度入手,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和强化对 “新文科”建设的考核,促使各院校提高传统文科如文学、法学、政治学等专业培养方案中与 “数字技术” 相关的知识含量, 考核师资队伍中 “文理综合型” 人才的比例。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入到文科教学内容之中,培养文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同时,打破院系壁垒,支持文科专业的教师参与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避免文科教育陷入 “纯文科化” 的循环,也使青年学生能够接受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文科教育,从而更好地面对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带来的就业变化和挑战。
2.建立全面的创意经济战略,抵消数字经济变革带来的冲击。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文化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占全球GDP的3.1%,创造了近500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从业人员多为15-29岁的年轻人。然而,我国创意产业的管理职责分散在多个部委和机构,如文旅、商贸、教育、科技等。因此,有必要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建立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协调和整合各方的资源和行动,为青年群体从事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优惠的制度环境和便利条件。
3.推动西部教育数字化转型,消弭东西部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我国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0.48)和人工智能发展指数(0.4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金,特别是利用陕西省已有的科教实力,以及西安作为西部学术和科研中心的地位,打造一个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进而建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中心。通过该示范区,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或智慧课堂等方式,实现跨时空、跨地域、跨学科、跨层次的教育资源共享,使西部地区的青年能够更灵活和便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目标等选择合适的课程,获取更多与数字人文素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软件应用、视觉设计、视频制作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范围,也可以使西部地区的青年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灵活性和多样性。
(作者:民革陕西西外总支第一支部党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刘韡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