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数字生产力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当下正值ChatGPT引发的“千模大战”打响,大模型在办公软件、教育、电商、管理软件、财税管理、金融、工业自动化转型等众多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探索,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效率革命和体验升级。随着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紧贴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发展提出的专项措施,打响了地方大模型竞赛的第一枪。
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一是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四是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
随着“东数西算”的启动建设,标志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将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国家及省市政策引导与推动下,我省构建在数据资源汇聚利用、大数据产业创新培育、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大数据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以及大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具备构建大模型产业生态的先发优势。然而,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缺少充足的智能算力支撑,表现在大模型训练和运营算力成本过高、缺乏大规模并行计算工程能力、人工智能算力市场和服务市场“碎片化”加剧等问题。二是缺少高质量训练数据,中文开源高质量数据少,特别是构建通用领域大模型的百科类、问答类、图书文献、学术论文、报纸杂志等高质量中文内容。同时,国内专业数据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可用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经过加工、清洗、标注的高质量数据集还相对匮乏;三是缺少适合大模型研发特点的机制。表现在应用场景创新能力不足、力量分散、资金投入不足、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缺乏等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为抓住大模型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促进我省经济追赶超越,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夯实大模型产业数字新基建。通过推进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搭建公共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等举措,推动全省算力资源共享与算力设施协同,加强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
二是提升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强化大模型产业数字基础。通过推动数据资源汇聚、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发展数据交易服务,强化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和发展数据交易服务等措施,提升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强化大模型产业数字基础。
三是系统布局大模型技术体系,持续探索通用人工智能路径。集中优势力量攻克以创新算法及关键技术、训练数据采集及治理工具、开放评测基准及工具和基础软硬件体系研发为核心的大数据模型技术体系,持续探索通用人工智能路径。
四是推动大模型应用场景挖掘及应用,提升数字生产力。推动大模型在政务、基层治理、安全应急、生态环保、卫生健康、语言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场景挖掘和应用,提升数字生产力。
五是优化大模型产业生态发展环境,强化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建设资金补贴、算力使用补贴、政府融资担保、产业基金帮扶等金融支持力量;对于积极引进大模型领域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给与资金奖励和政策支持;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优化大模型产业生态发展环境,强化内生发展动力。
(作者:省政协常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天和防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贺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