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以数字化促进陕西省沿黄经济带发展的建议

2023-05-07 18:23:13 来源:西部决策网
  沿黄生态经济带陕西省区域内包括渭南市的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延安市的宜川县、延长县、延川县,榆林市的清涧县、吴堡县、绥德县、佳县、神木市、府谷县,共 13 个县(市),总面积 2.98 万平方公里。榆林和延安片区从产煤大县走向产业强县,率先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神木、府谷建成为凸显文化旅游特色的综合型城市,形成晋陕蒙旅游文化服务基地;提升神木中心城区、府谷县城的综合服务水平,加大各等级酒店、旅游商业区、休闲娱乐区等的建设。渭南片区整合现有产业平台,拓展产业链,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发展网络化的现代农业、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规划建设大荔物流园区、大荔汇佳农业产品物流园、大荔现代制造业基地、大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韩城国家级花椒产业园区、韩合国家农业公园、韩城物流园区、韩城绿色建筑集成基地、韩城健康产业园等。发展商业娱乐、主题文艺演出等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精品黄河旅游景区,形成以黄河峡谷游、黄河湿地游、沿黄特色村镇游为主的现代休闲游憩地,建设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各县(市)的沿黄旅游度假服务中心,提升县城酒店星。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开发应用的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化在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数字化也为我省沿黄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协调产业发展与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沿黄生态经济带处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带,是生态治理集中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但是,区域内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大气、水土污染问题突出,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大,也对新上项目形成极大制约。
 
  (二)产业资源化重型化前端化显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沿黄区域产业重化工倾向明显,尚未表现出高级化特征,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资源化、重型化、前端化、同质化特征突出,产业发展“高成本、高排放、低需求、低效益”问题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地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大了生态治理难度,偏重的工业发展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弱,产业富民效应明显不足,沿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全国发展滞后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尚不具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区域间数字化进程不一致,阻碍了区域间信息流、数据流的互联互通,进而制约了沿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沿黄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较慢,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沿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经济排名中靠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不足。沿黄区域结构偏重、环境承载力有限,仍旧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发展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在科技创新方面与长江经济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总体来看,由于创新要素不丰富、创新生态不健全、内生动力不充分、规划构想不落地等因素,沿黄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供给短缺、中低端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配套集成能力不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缺失,区块链、仿真技术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和转型处于起步阶段。
 
  (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短板突出
 
  沿黄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现代能源体系、新一代信息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基础设施欠缺是沿黄开发区普遍面临的最大短板。近年来,沿黄区域城市财政收支和政府化债压力较大,影响公共服务投入,无法满足产业集聚区居民特别是外来职工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服务效率方面。一是区域间事务协调不畅。沿黄经济带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管理,各地无专门机构负责推进工作,自治区层面也无相关议事机构和机制,统筹工作、协调问题存在难度大、进度慢、周期长、效率低问题。二是项目审批程序仍繁杂。项目审批中,对符合园区规划(总规、产业规划、环评、水资源论证、土地规划等)的项目仍需提供可研、用地规划、环评等审批备案要件,造成项目前期工作冗余。
 
  (五)创新要素保障不力,新发展动能集聚难
 
  沿黄地区普遍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科技创新“跟不上”情况。专业研发机构、技术高端人才严重短缺,高煤耗、高水耗、高碳排放、高浓盐水处理等技术难点还未攻克,极大制约煤化工高端化发展,同时抬高工业用水指标成本,加大用水企业压力。
 
  二、建议
 
  (一)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全区绿色转型先行区
 
  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推动沿黄经济带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要求,更是破解沿黄经济带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突破口。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推动沿黄地区资源要素向高端、智能、绿色领域转移,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之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区、绿色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先行区。依托大数据技术,强化全流域生态治理能力,确保沿黄经济带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并加之经济和法律手段,切实推动全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提升流域周边居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大力倡导合理配置和节约利用水资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二)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引领支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充分发挥沿黄经济带流域电力资源丰富,上游地区土地价格便宜、温度符合散热需求等基础条件优势,加强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领域的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传统基建与新基建融合发展,以加快数字交通建设为重点,着力推动重大工程建设提升、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提升。依托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加快信息开放共享和综合集成利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通过构建完整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数字化赋能沿黄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沿黄地区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攻关,推动现代能源、现代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加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围绕沿黄经济带流域建设特色农业长廊,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城郊农业、休闲农业,打造沿黄地区“养生休闲地”“旅游目的地”“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强化智能化模式应用,形成接二连三、隔二连三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延伸发展CNG、LNG产业链。加快数字经济及其应用融合渗透。推动共享经济、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大范围拓展应用。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布局人机智能交互、数字化设计、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的重大项目,推进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康复示范产业综合创新试点。构建沿黄经济带旅游协同发展联盟,共建沿黄河国际黄金旅游带。
 
  (三)加大数据共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国土、环保、农林水利等部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加快形成沿黄经济带协同发展新局面。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数据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链条协同原则,立足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构筑沿黄特色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品联动开发。坚持特色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用力,加强项目布局与园区功能调整同步发力,促进园区从数量整合向功能集成转变,推动主要素生产率提升。
 
  (四)强化转型发展智力支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以数字技术推动开放要素自由流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产业发展、`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能源供应、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促进资金、技术、项目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高效流动。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成果团队,让领衔专家有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注重对科技型、企业管理型、资本运营等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形成借入一个外脑、集聚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加强人工智能、现代能源等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建设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夯实转型发展基础
 
  按照“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拓展空间”要求,补足补齐产业集聚区综合交通运输、给排水、污染物处理、输电通道、油气管道、双电源保障体系等基础设施短板。顺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加大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源电网等现代基础设施投入。针对产业集聚区人群精准扩面,调整社会保险水平,强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加强产教融合,加快建设数据应用学院、飞行学院。完善财政保障和监督问责机制,优化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