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跃升计划, 加快发展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3-05-07 18:20:02 来源:西部决策网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和国际贸易保护势力的不确定的双重压力。加快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欠发达的县份而言,必须做大做精“一县一业、一企一品”,按系统化、清单化、专班化、品牌化的战略,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转型升级中见实效,真正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此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内外环境波动加大转型升级压力
 
  抗压能力弱,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加重。在内外部冲击下,相比于市辖区,县工业同样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供应链不稳、需求 不足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的压力,一些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县抵御风险能力不足,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 下行压力,尤其是处于产业链配套环节的县域中小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依赖程度高,面临层层传导风险,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发展环境不确定加大转型升级难度。进入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迈入转型升级关键机遇期,在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变动影响下,优势产业增长乏力下带来县域工业存量提质动力不足,重大项目落地、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面临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波动影响,增量培育支撑不够。与此同时,经济下行下,一些县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有所放缓, 将进一步削弱增长潜力空间。
 
  二、区域间差距面临进一步加大态势
 
  板块间总体差距持续,质效、基础等要素水平距离可能放大县域区域不平衡程度。从经济总量看,2013 年以来,东部县域 GDP占全国 GDP 比重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放缓,但中、西部县域 GDP 占全国 GDP 比重差距有所加大;东部中山东、河北、江苏间的县域经济规模 距离不断加大。从工业发展看,东部百强县占比达 70%,东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仍具绝对优势,西部和东北合计仅占十分之一。 从发展质效看,区域间人均产出水平差距显著,产出效益差距将进一 步拉大区域间发展距离。从产业基础看,东部县域在财政收入、居民 储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小学生在校数量等方面优势不断提升,工 业发展基础条件不断优化。
 
  三、新旧要素接续培育力度亟需增强
 
  传统要素红利不断减弱。成本优势是县域工业经济持续壮大的重要支撑。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 2021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达 2.67 亿,“十四五”时期将突破 3 亿,将逐步进入中度、重度 老龄化阶段,作为老龄化的重灾区,县域产业劳动力供给将加速流失。 从原材料看,在新技术带动下,要素配置高效、规模经济效应突出的 网络化协同生产模式对县域的低成本优势带来巨大冲击。新型要素培育面临激烈竞争。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强人才招引,县域涌现了一批人才返乡创业现象,但也面临着大城市加大对人才引进力度的客观性竞争。受发展意识、供给能力、转型条件等制约,县域工业企业数字 化转型始终不能有效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的培育滞后显现。
 
  四、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区域协同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县域工业产业存在规划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的问题,区域间县域竞争大于竞合,县域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长期存在,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亦较为多见,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工业竞争力提升。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一些县产业链条较短,在管理方式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带动等要素缺失的影响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充分发挥县域 经济的优势,缺乏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动能。宜居生态不够优化。县域发展平台有限,在居住条件、医疗、子女教育、生活娱乐、交通便利程度等软实力方面服务配套供给不足,综合业态也不丰富,与市辖区相比,部分县域对创新主体的吸引力仍不充足,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产业人才缺少必要的生活和发展支撑。
 
  因此,建议:
 
  一、积极培育新兴动能,拓宽发展空间 
 
  持续盘活传统优势增长存量。建立优势产业企业台账,精准施策, 加大产业关键环节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抓好园区建设,对应可持续化、功能化、结构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要求,前瞻规划,集中资源盘活产业发展载体。加大新兴产业引培力度。充分把握区位、资源、产业基础优势,瞄准前沿方向,对接科研院所,积极承接成熟度较高、带动性强、与本地产业关联性高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形成新增长点。加大企业培育支持力度。细化企业培育支持政策,完善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在投资、研发、人才、增 资扩产等方面的支持机制,激活市场创新活力,实现以小企业撬动大 空间。
 
  二、深化区域融合发展,提升竞争优势
 
  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围绕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战略要求,推进临近区域已一体规划发展,推动新基建、民生、产业发展平台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错位规划布局区域产业链建设,强化区域特色产 业链,融入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推进跨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依托优势产业,围绕城市群产业集群培育总体方向,建设重点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服务平台,联合区域产业链企业建设产业投资基金,支撑 县域产业集群融入国际、国内大区域集群发展。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依托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形成创新引领、 配套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产业生态综合体,推进产业核心承载区能 级跃升。
 
  三、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加速要素流动
 
  多层次推进“科创飞地”建设。支持市级层面统筹推进所属县域开展组团式飞地建设,为薄弱县开辟创新发展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县域独立在发达城市建立创新飞地。建立多样化科研院所联动县域发展机制。聚焦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围绕研发、中试、产业化等环节,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团队、科研载体与县的合作机制, 拓宽高端科研资源的流动渠道。加快数字化模式带动。加快县域产业 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园区载体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产业大脑等平台,积极推广网络化协同模式,开展数字化产业创新场景应用,汇聚集成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着力促进县域内外流通。统筹一二三 产优质企业,打造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联合搭建县域流通平台,畅通要素流动,助推统一大市场形成。
 
  四、有序推进产业转移,筑牢特色优势 
 
  积极落实新一轮产业转移政策。落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支持中西部县域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实 现东中西县域产业协同互动,提升跨区域产业链群建设乘数效应。优化县域产业承接环境,提升产业承接本地根植性和延展性。以省为单位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发挥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承接 布局。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发挥功能区 特色定位,支持“一县一产业”“一园区一特色”的承接发展格局,引导和储备有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培育和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