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12345”“硬”举措彰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硬”作风

2022-11-07 14:03:12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柞水县严格按照“四个不摘”“三个转向”要求,开拓“12345”新思路,全力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展现新作风,取得新成效。
 
  坚守“一条底线”,强化责任落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成立柞水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县、镇、村三级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定《柞水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十条规定》等政策措施,落实县级领导联镇包村“八个一”和“六个必须”工作法;创新“人盯人”+防返贫监测机制,建立月通报、季点评、年总评制度,全程跟踪问效、持续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
 
  聚焦“两类人群”,强化风险防范。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后续帮扶。把脱贫人口,特别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逐户逐风险点进行分析研判,优化落实产业、就业、民政等帮扶措施。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964.622元。强化重点对象监测帮扶。落实“周排查、周研判”制度,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排查,创新设立“防返贫”保险和“防返贫”救助基金,累计纳入重点监测对象327户1047人,已消除返贫风险124户419人。
 
  突出“三保障”,强化政策落实。落实教育保障。落实学前、义教、高中、中职全学段困难学生资助及高中学段免学费政策3.38万人次、2112.45万元,开展送教上门36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问题。落实住房安全保障。扎实开展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回头看”,2021年46户D级危房改造户全部入住,2022年75户危房正在加快改造。落实健康保障。累计签约脱贫人口42270人,其中签约随访重点慢病患者6431人,2022年41859人脱贫人口和1047人重点对象全部参保。
 
  严格“四个不摘”,强化工作落实。不摘责任。将全县划分为9个片区,采取县委常委包镇、县级领导联村的方式,轮班下沉镇村进行统筹指挥、督导协调、督促检查。不摘政策。保持衔接期间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研究出台涉及产业发展、金融帮扶等相关政策10个。今年来,全县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85亿元,较上年增长3.9%;发放“小额信贷”资金5767.82万元;脱贫人口就业18890人,较上年增长2%。不摘帮扶。选优配强61名第一书记、20名驻村工作队长和214名驻村队员,夯实1876名网格员防返贫监测责任和3606名帮扶干部包联责任,保证了帮扶工作力量不减、衔接有序。不摘监管。抽调54名业务骨干,成立九个督导指导小组,驻镇进村入户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限期整改,有效提升了工作质量。
 
  紧扣“五大振兴”,强化巩固衔接。紧扣产业振兴。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实施木耳产业“六大行动”。建成木耳大棚2519个、木耳专业村65个、木耳基地80个。紧扣生态振兴。以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为抓手,聚焦“六清六治六无”目标,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清理“五堆五废”1.62万处1.9万吨,改造农村厕所2114个,76个涉农村(社区)全部通过市级秦岭山水乡村验收。紧扣文化振兴。创建省级、市级、县级文明村48个,建成县综合性体育场1座,镇级多功能体育场9处,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92场次,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达95%。紧扣人才振兴。引进高层次人才2批18人,选派“三区”科技人员28名,落实柞水——高淳互派党政干部和人才专家38名。组织980余人参加各类培训10场次,兑现人才奖励资金22万元。紧扣组织振兴。高质量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和两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讲授专题党课113期,举办主题党日活动82期。组建党员突击队638个、设立党员示范岗1208个,划分党员责任区847个,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供稿人: 张珊 梁红 孟亚菲 董颖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