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2%的总量看陕西县域经济发展

2022-11-04 15:26:3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经济水平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转型的根本支撑和乡村振兴的关键。
 
  陕西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跨入近三万亿元俱乐部的省份,县域经济功不可没。事实上,陕西79.8%的土地面积、55.2%的常住人口、42.1%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
 
  就让我们从这42.1%的经济总量中看陕西县域经济的发展。
 
  陕西县域经济的底子
 
  2003年之前,陕西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一个市县进入到全国百强。为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状况,这一年,陕西省专门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到了2014年,陕西省建立了县域经济考核监测机制,这项机制成了发展县域经济的“风向标”“指挥棒”,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陕西县域经济自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了2018年,陕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其中县域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达到1.07万亿。到了2021年,陕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万亿,76 个县(市)经济总量达到1.26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到全省比重的42.1%,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这也是县域经济自2017年以来增速再次超过全省水平。
 
  去年,陕西新增富平、吴起、黄陵、旬阳四个县(市)跨上 200 亿元台阶,200 亿元以上的达到15个。神木市、府谷县稳居全国百强县榜单,神木市生产总值1848.18亿元,重返全国GDP前十县(市)。
 
  今年上半年,全省76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达到19个,较上年同期增加7个。地区生产总值前十的县(市)占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43.4%,有8个县(市)的增速超过县域平均增速。其中,神木市上半年突破千亿,同比增长7.1%。
 
  放眼西部,陕西神木市、府谷县、韩城市、靖边县、黄陵县、吴起县、志丹县、定边县、彬州市9个县市入围“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榜单。其中,陕西神木市排名榜单第一,处于领跑地位。
 
  尽管,当前陕西县域经济实现了明显增长,但综合实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较为初级原始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陕西县域经济体量普遍偏下,“巨头县”数量远远不足。陕西县域经济规模200亿元以下的县(市)有61个,40%以上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陕西县域经济也呈现出区域内部不平衡、陕南陕北相对落后的态势,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县域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上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地区,数量占比为87%。强弱县(市)两极分化,7个市的县域经济总量首末位差距在145亿元以上。
 
  以榆林市为例,在榆林市12个区县中,神木市位居全国前十,占榆林市总量的34%,但是同属榆林市的子洲县、佳县、米脂县、清涧县、吴堡县却不足百亿,差距十分明显。
 
  可以说,县域经济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制约了陕西经济总量的扩大,亟需谋变突围。因此,破解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政策推进和产业布局尤为关键。
 
  精准画像的县域首位产业
 
  县域经济的本质在于特色,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特色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去年5月,陕西组织全省76个县(市)逐一召开“一县一策”对接推进会议,研究确定县域主导产业等事项,指导编制“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对各个县市“精准画像”,确定首位产业,聚力发展“一县一业”。76个县(市)中,32个县(市)首位产业确定为工业,27个县(市)确定首位产业为现代农业(三产融合),17个县(市)首位产业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
 
  去年8月,陕西又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梳理出陕西县域经济“十四五”任务清单,通过“一县一策”清单来实现省级层面“政策工具箱”的作用,把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落到实处。同时,根据县上不同产业的发展进行配置,使得“一县一业”和每个县特色产业发展能够契合。
 
  陕西“一县一业”清单立足各县实际,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为未来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产业发展方向,努力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和旅游名县,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省各县(市)首位产业清单明确、“一县一业”行动计划实行和政策的渐次落地,2021年,全省县域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9533.49亿元;27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总产值809.79亿元;32个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县(市),总产值5616.36亿元;17个以服务业(旅游)为主的县(市),年旅游综合收入448.33亿元、接待游客数近9000万人次。
 
  那么,陕西为县域首位产业精准画像的特色和措施有哪些?
 
  据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因地制宜、强产业。在陕西省制定的县域经济发展扶持相关意见中,陕西明确要按照县级谋划、市级统筹、省级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共同推进具有发展前景的1—2个主导产业,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城融合,制定“一县一策”实施方案。
 
  “这样的主导产业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各个区县之间产业的同质化。避免县域之间同质化竞争,对促进各县市区找准定位、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意义重大。”该负责人如是说。
 
  陕西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升级,原则上每个县(市)只保留一个产业园区。避免产业园之间的过分竞争,集中拳头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陕西有不少区县“趟出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榆林榆阳区的煤化工,周至和眉县的猕猴桃产业,安康紫阳的富硒茶,延安洛川的苹果……这些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特色化。
 
  二是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陕西明确要在全省基本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力争绝大多数县(市)形成1—2个产值百亿元以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三是保护县城传统风貌,强基础设施。陕西对标国家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分类指导编制县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定期开展实施情况综合评价,加快补齐县城建设短板。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落实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注重保护县城传统风貌,注重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注重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有序推进市政道路、市政管网、公共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建设,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
 
  四是重质量、重效益,“亩均效益”综合评价。陕西开展县域工业园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聚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收入研发强度、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标进行排名,完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
 
  陕西在出台措施中明确表示,省级层面设立50亿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市设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大力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
 
  五是探索柔性引才,提升县域专业人才自给率。陕西推动省级部门、在陕高校、省属企业与基层干部双向任(挂)职交流。开展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行动,加大选派省内县(市)优秀干部到东部省份挂职交流力度,实施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和县域人才高级研修,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同时,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用工需求,加大订单式培训力度,提升县域专业技术人才自给率。另外,建立省市机关从县一级、县从乡镇及村干部选拔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
 
  以县域发展激活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交会处和连接点,是激发农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印发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到2025年,全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将超过1.6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市)达到24个。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要一手抓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手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镇是联结县城与县域腹地农村的纽带。只有筹统规划好镇与乡村的产业,抓好重点镇建设,形成带动乡村振兴的引擎,县域经济发展才有基础和支撑。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支持以“镇”为单位做好乡村产业规划。要实现以“镇”为片区,统筹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统一配置,提升农业生产、销售的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
 
  据了解,陕西每年支持10个以上的县(市)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在巩固提升省级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基础上,打造好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另外,陕西还将分年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2025年末,比例达到10%以上。
 
  围绕如何推动农村资源的盘活,用好乡村的资源,为县域经济服务更为乡村振兴服务,陕西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三变”改革,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
 
  陕西不少县域都是农业主导的县,这类县(市),陕西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加快三产融合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例如,传统的农业大县渭南市澄城县,正在立足高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在发展中,澄城县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绿色建材、樱桃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煤烟、文产融合、涉农加工四个经济增长极,着力打造县域块状经济。
 
  对于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陕西鼓励区县积极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加快绿色循环发展,采用“平台+景区+农户”模式,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加快推进民俗产业发展和民宿、餐饮、休闲服务标准化和便利化,培育一批服务业强县和文化旅游名县。
 
  例如,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积极探索的全域旅游模式,就是依托当地的“天然氧吧”“绿色宝库”及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以张良庙、紫柏山、栈道漂流三大旅游品牌为龙头,大力推进生态旅游,7年时间累计投入9亿多元,建成旅游重点项目223个。其中省级特色旅游名镇4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7个,休闲农业观光点25处。全域旅游,让这个地处秦岭深处的小县城找准了自己的特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地方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沉下心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特有的资源禀赋找准特色、找好定位,规划好蓝图,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持续性地做好一两个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县域经济越强,全面系统推进农村改革信心就越坚定,农民群众的改革意愿就越强,进而可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就能如期实现。(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