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无论城市周边的小巧田园,还是各类农作物主产区的大片土地,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千百年来最为显著的变化。这一趋势也必然促使农民逐步脱离简单劳动力的角色,更加需要技术技能的支持。
政府主导 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群体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印发,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
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已覆盖全国农业县(市、区),各地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抓实落细高素质农民培育关键环节和重要流程,着力提升培育质量效果,发展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2020年全国培育高素质农民80万人,其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1万人、种粮大户17万人。
陕西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聚焦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多点发力,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十三五”期间,全身培育高素质农民20.63万人,认定12.69万人。其中,有46015人担任各类合作社负责人,占22.3%;有56333人成为家庭农场主,占27.3%;有2146人成为农业企业负责人,占1.04%;有101854人成为产业发展大户,占49.36%。
陕西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为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开展,加快培育形成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于近日印发《陕西省“十四五”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陕西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以及发展目标,提出高素质农民培育要坚持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结合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等急需紧缺带头人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改善优化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
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陕西全省高素质农民总量达到25万人,到2035年达到35万人,力争每个村组都有高素质农民,每个县区都有农业农村发展领军人才。高素质农民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打造十所培训名校、百所培训机构、千所田间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全面建立,培育制度不断完善,培育机制灵活高效。
多元力量参与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培训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培训体系日益完善,这其中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也通过多渠道、多领域地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共同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据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564个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98个农民合作社、125家农业企业和771家社会培训机构等参与了高素质农民培育。
“我是做控释肥的,之前为了市场调研去过很多乡村,但是当我给农民朋友介绍我们的产品,以及产品的技术原理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感觉我是个骗子,沟通起来很困难,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怪农民们,因为他们的理解和认知还达不到,先入为主的认为我们做不到,他们看着我的眼神都充满了怀疑,最后有些人被我们的真诚打动,而不是被我们的技术打动,对方依然不相信我们,但是他还是愿意试试做个对比实验。”谈及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初衷,西安唯拓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晓薇表示:“但是我们在国外进行调研推广时就相对简单,以澳洲为例,那边都是职业农民,很多农场主本身就是农业专业毕业,我给对方一解释产品的释放原理和科学依据,对方很快就能理解,如果合适对方就会跟要定一些产品来试用。”
亲身的经历让梁晓薇明白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有多么重要,为此只要有部门邀请,他都会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活动。“我就是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农民们慢慢认识到科技和技术的魅力,让他们可以用一点点的投入就能够实现增产增收。”
而在淳化陇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爱县看来,高素质农民不是简单靠几场培训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对农民开展系统性、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
“我们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给社里的农民合伙人提供培训和提升。一是学中干;二是干中学;三是给平台、给舞台,给社员出彩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荣誉感;四是给激励政策,说直白点就是经济效益。”赵爱县表示:“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都有一定的务农基础,之前种植自家一亩三分地也都种的不错,但是加入合作社之后,他们要面对的是千亩级的耕地,农户们之前的经验和理念不行了,为此我们专门邀请相关人员对社员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现代农业的管理模式、农资技术,提升他们协调能力,让他们可以胜任1000亩的规模化种植生产任务。”
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赵爱县所在合作社管理的耕地面积从2019年的70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0多亩,而整个生产管理团队仅仅只有20多人,管理规模扩大了,合作社和社里的农户们的效益也随之显著提高。
实现增收愿望 农民从“知之者”到“乐之者”
合作社技术总监王效周跟土地打了十几年交道。当年从农大毕业后,他就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多年后,于2015年回到陕西,随即就走上了这个职业农民这条路。
“以前在建设兵团的时候,那里的农业生产都是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都很发达。回来之后,当时我们看到咱们这边都是小家小户,无法集约化生产,与农业生产早期牛耕人作的方式也提高不到那里去。”王效周当时就想,如果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就能大大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为此他加入了合作社,如今他负责上万亩土地的生产管理,并提出技术方案。
“今年在我们渭北旱塬的小麦生产,我们合作社这一块儿可以说是发生了千百年一遇的变化。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一亩收成400斤,就是咱们说的一担,就感觉那年就是丰收了,后来到2000年到2010年的时候,那时候人们感觉能达到两担,即八百斤左右就是丰收了,到了今年我们合作社的这个平均产量达到了一千两百八十斤,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三担了。产量能达到三担,首先是咱们这气候变好了,这是大环境的问题;其次是使用了小麦新品种;第三就是技术以及种植方式改进了,我们通过种肥同播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后一个就是政府提倡、技术部门推广的一拍三防,有效防治了病虫害发生。多管齐下,提高了小麦的产量。”王效周说。
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这是王效周十分认可的一句话。“我们刚开始做种肥同播的时候,当地人不认可这种方式,因为乡亲们很担心由于种肥同播发生烧苗现象,但是当我们做了两年以后,周边农民看到这个模式肥效提高、成本降低,而产量明显提高了,大家也开始愿意向我们学习,跟着我们做这个事情。”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及合作社的合伙人,淳化县官庄镇申阳村的白战军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有着自己的理解。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今年56岁,从15岁初中毕业就开始跟着老父亲老母亲种地。原来种地都是老办法,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和学习,各种技术指导、我们采用控释肥,产量大大提升,收入也稳定也提高。”如今,尝到甜头的白战军除了参加合作社组织的学习之外,自己也经常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各种农林节目,查找学习农技知识。
对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白战军说:“技术指导还是要经常到田间地头去。光是在书面上、在办公室听一听学一学,效果还是没有到地头上亲自指导明显,在田间地头农民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提出、马上更改。”
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农村也如此。没有高素质的农民,真正改变农业和农村面貌都只是空谈。
农业现代化呼唤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管理的先进人才;也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文/实习记者 冉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