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深藏着一座罕见的天然“石城”——扎尕那,宛如陶渊明先生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这里山势奇峻、景色绝美,雪山、草地、溪流、田园、藏寨和寺庙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人间秘境。扎尕那早在近百年前就被著名探险家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被称作“最后的人间伊甸园”。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地带的迭部扎尕那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村,面积136Km2。这里峰林摩天、山峦重叠、峡谷纵横、莽林苍苍、草原茫茫,其间镶嵌着精巧的湖、滩、瀑、泉、洞等各类自然景观,点缀着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藏族乡土风情,各类景观组合浑然天成,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美学价值。
美国著名探险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是西方研究纳西族文化的鼻祖。洛克上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西部,在汉藏边缘地带生活了27年,采集了上万种珍稀动植物标本,拍摄了几十万张照片,写下了几百万文字,轰动了西方,也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洛克对扎尕那有着至高的赞誉,“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
迭山 亿万年造化的地质奇观
据史料记载,4亿年前这一带曾是浅海环境,所处构造区的山间盆地中,分别接受了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纪的沉积,又经历了地壳运动中的逆冲断裂过程。扎尕那山是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形成的,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等的地层在此都有显露,在太阳能、风、雪、雨、霜、古河流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峰峦交错、高耸入云、形态万千、奇特怪异的石峰、石门、石峡、石谷等自然景观。
扎尕那山海拔3970米,地貌景观主要由岩溶地貌、构造峰林地貌、峡谷地貌和冰川地貌组成。受垂直岩层层面及节理的控制,扎尕那峰林高耸挺拔,峡谷狭窄陡峭。由冰川角砾岩和石灰岩形成的双层结构峰林地貌在国内极为罕见,岩溶峰林发育形态完备,由峰林、峰丛、孤峰、残丘等地貌形态组成,其中嶂谷、一线天等峡谷地貌景观,被当地人俗称为“石门”,反映了峰林地貌从形成到消亡的全过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员汤萃文曾对扎尕那的环境作出这样的描述:“迭部县的迭山扎尕那地区处于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为秦岭山系的西段;构造上处于迭山断裂带、白龙江隆起与洮河凹陷的交界带上;在地形上,扎尕那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成都盆地三大地形的交界地带。”扎尕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份偏安一隅的质朴与自然得以保存,成为一处难得的秘境。
石门 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进入扎尕那腹地,要经过著名的纳加石门、扎尕那石门、光盖山石门,三座石门成为了一道天然屏障,隔绝了扎尕那与外面的世界,完整地保留下扎尕那的静谧美好。
进入扎尕那的第一道石门是纳加石门,百丈高的大石板横插入左边山腰里,将去路截住,巨大的石面锃亮闪光,犹如一面石镜。近侧则是片石叠砌起来的石山,耸立的山体就像一本本书籍记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又像一根根琴弦弹奏着大自然美妙的旋律。走过纳加石门拐弯处,天地豁然开朗,迎面便是上宽下窄、径深百余米的扎尕那石门。透过石门,可见海拔4000多米的迭山主峰光盖山,山岩裸露、巍然耸立、直插云霄,朵朵白云笼罩在山间,斑斓锦绣的岩壁宛如天然形成的一幅幅印象派的水彩画,令人如痴如醉。
扎尕那的最后一处石门——光盖山石门,亦称迭部石门,位于迭山主峰之脊,两座高峰对峙而成,远望酷似天工造物般的巨型山门屹立于群峰之间,素有“石门金锁”之称,此门是洮叠古道中进入最高地的天然屏障。清代诗人观此景有诗云:“迭山南望白无边,雪积遥峰远接天”;而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 年从临潭旧城东山南望迭山,诗喻其景“雪压迭山是迭州,石门金锁望中收。白云锁住石门里,添得雪山几个丘?”
扎尕那三道石门为高原石城增添了别样的风光,又形成了扎尕那景区“前庭后院”的石宫、石城奇景。二、三道石门之间便是扎尕那石城的“前庭”,这里重叠的山岭与茂密的森林、草地、河流相互交织,嶙峋的石峰在天光水色和重重碧浪的映衬下粲然生辉,置身其中,四周山峰高耸林立,掩映得这片峻山秀水密不透风,仿佛进入了一座原始而幽深的石城。
石城 自然造化的人间秘境
扎尕那本意就是“石匣子”,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宏、雄伟壮观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西两边耸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而山中的东哇、纳加一带,则是坡缓林茂,清流跌宕,流转不息。
这些高则百丈、矮则盈尺的山石,肌理斑驳,骨相苍然。有的如帝王般威严,有的如妖魔般狰狞,有的如金刚般凶猛,有的如长者般慈祥,其以石性特点形成的千姿百态令人惊叹。有的石质是瘆人的白,几如脱肉断筋的遗骨,睹之毛骨悚然;有的石形则前后贯穿,左右呼应,又仿佛被历史定格在厮杀和宴乐的瞬间。这些大自然的造化之美是人类无法刻画的,除却人力之所为,这些巧夺天工、挥洒恣肆的自然造化完全能够和古希腊雕塑并跻媲美。站在如铠甲武士般挺立的石林之下,瞻仰群山巍峨的经脉,顿感山之伟大和人之渺小。
扎尕那主脊光盖山,是洮叠古道必经之路,而今江迭公路由此而过。在光盖山巅仰目北眺,浩瀚的百里石林石峰光洁锃亮,峭壁峥嵘,嶙峋入穹,在阳光照射下烟波浩渺,熠熠生辉,封顶第一个迎接太阳光,又送走最后一缕云霞,堪称地质奇观。俯瞰迭山群峰,万山苍翠、雄浑肃穆、林海石岩、松涛澎湃、腊象奔驰,万千世界尽收眼底。峰顶白云涌驰,深谷溪涧喧腾,山间拉桑宫巴(拉桑寺院)、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四村一寺依偎其中,美丽的寺院,藏式榻板木屋,鳞次栉比,青禾架纵横林立,与凌空入云、耸峙壁立的峭岩峻崖融成了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绝美风光。
藏寨 清新安详的诗意村庄
扎尕那村落依山而建,藏寨布局期间,构成村落景观的各种元素层叠错落、聚散适宜,自上而下依次为:山体、林地、民居、农田、河流。扎尕那村由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4个自然村和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组成,其中东哇村靠近寺庙,是扎尕那最大的村子。拉桑寺位于东哇村北侧海拔较高处的山坡上,是扎尕那的制高点,其余4个村子分布在寺庙下方,层次分明。
扎尕那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这个古老的历史遗产,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林草文化之间长期互补融合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2013年5月,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的史利莎曾这样分析扎尕那的景观格局:“自然组分在上层,人类活动则主要集中在下层,上层山体坡度带来的雨水保证了聚落内气候的湿润和农田灌溉的充分;聚落北侧两座山体之间的谷地又形成了自然防洪区。这样上下空间的组成,足以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区域循环。从景观审美意识上看,这些不同特征的景观所产生的审美感受,极好地呼应了中国人围合与庇护的壶天模式。”林地、灌木、草地等自然单元与村庄、农田等人类活动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扎尕那立体和谐的景观格局。
东哇村的后山上有座白塔,坡上是拉桑寺,整洁的院落、古老的石墙、光亮的经筒、陈旧的屋檐和转经的老阿妈,使这里每一缕空气每一寸泥土都在讲述着藏人与佛、与自然生生相惜的千年流传。远望寺庙与白塔,隐于高山云雾之间,美得如同水墨。
扎尕那村落四周密林郁葱,河谷迂回婉转,河水清澈见底。木质的藏寨榻板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光盖山南麓的半坡上,幽静而神秘。经幡白塔点缀其间,寺院、丛林在云雾牵绕中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山坡四周一片片绒毯般的青稞梯田和绿油油的草甸,从目及之处铺开一直延伸到天边。清风里飘溢着自然原始的气息,分外的清新安详。当人们身处这片清新祥和之地,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生发出浓浓的迷恋之情而忘记归途。
这些坐落于环山之中的藏寨,一切都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原生态,没有雕琢的痕迹,但细细品读,分明又能让人感受到生命脉流的搏动。这里有朴实勤劳的藏族儿女的歌唱与劳作,有牛群羊群的衬托与陪伴,有山林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山水田园平添了勃勃生机和让人神往的韵味,而这正是让人迷恋的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之美。
扎尕那地处山间盆地,这里农业、林业及牧业多种生产方式并存,造就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群山环绕的扎尕那,仅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外界相连,长期独享着一方宁静。在“桃花源式”的山间盆地中,农耕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交映,清新安详的诗意村庄成为一个理想生态人居的典范。
在当地人眼中,这里是神仙创造的地方;在人类学家眼中,这里是青藏高原东缘最具典型意义的乡村聚落;在摄影家眼中,这里的仙境宛如人间伊甸园……
(文/李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