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标准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2-07-22 17:18:3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业标准化具有标准化活动的一切特征,在当下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陕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一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十三五以来,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合格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2017年,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农业标准体系表》,共收录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6327项,特别收录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相关农产品国际标准信息,为我省农业生产、贸易、科研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截至十三五末,陕西累计发布农业地方标准1802项,其中,小麦、玉米、生猪、奶牛、苹果、设施蔬菜等九大重点产业约占农业地方标准45%,茶、桑、药、菌、烤烟、小杂粮、经济林等特色产业约占农业地方标准30%,较好满足了陕西省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质量、加工等方面的标准需求。有效地推进了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粮食安全、优势果业、特色农副产品、“北羊、南猪、关中奶畜”、设施蔬菜、茶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发展重点领域的标准建设。

  二是制定了比较完整的产业规划。十三五陕西出台《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明确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茶叶、魔芋、核桃、红枣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农产品等区域特色产业。这一工程规划着眼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发展,对陕西农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目前,陕西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4个,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示范区23个。近期,陕西确定在17个试点县对茶叶、茯茶;猕猴桃、樱桃、苹果、冬枣;禽蛋、生猪、肉羊、肉牛、肉鸭;蔬菜及食用菌等5类13种食用农产品开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这些项目及试点将有力推进全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已建立覆盖全省各地市的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了数据对接。涵盖农产品追溯、农产品检测、产品认证、信息评价、风险预警、农资监管、综合监管、投诉举报和质量安全县九大模块,基本满足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上网运行的追溯企业8539家,可追溯基地面积432万亩,建立生产档案9064份,形成农事记录9万条,追溯码打印95万张,销售可追溯农产品292万公斤。

汉中县洋县龙亭镇
汉中县洋县龙亭镇

  陕西农产品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够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尚不能覆盖全产业链,且有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缺乏系统性、互补性、一致性,一些地方特色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大多数产品分级标准尚未制定。从标准应用和实际需要看,现有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体系还存在的分级指标和要求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标准修订不及时。标准应4至5年修订一次或重新制订,但目前很多标准已超过修订期仍然在使用。如GB 19174-2010猕猴桃苗木,GB/T 10651-2008 鲜苹果,MY/T1793-2009 苹果等级规格,NY/T 5108-2002无公害食品 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因此,标准修订工作亟待加强。

  三是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经营、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标准化生产的意识、技术能力、培训广度和深度还不高,制约了农业标准的制定推广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标准化生产的面积所占的比重不高。

  四是缺乏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以猕猴桃农药残留标准为例,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我国猕猴桃农残最大限量仅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3类11种。猕猴桃高端消费市场日本、欧盟相应农残标准为277和443种,涵盖17和21类。但限量覆盖农药数量类别过少,影响猕猴桃的出口外贸。同时,部分限量又过于宽松,配套标准不完善,导致检测方法不统一。我国猕猴桃农残最大限量最高15mg/kg最低0.02mg/kg , 是新西兰的3和10倍,与欧盟和日本相比差距更大。除此之外,限量制定未综合考虑对贸易、产业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欧美日等在制定农残最大限量时,综合考虑本国GAP条件下,能达到的最低残留水平和国际贸易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猕猴桃产业。

周至县马召镇社区工厂工作人员在分拣猕猴桃
周至县马召镇社区工厂工作人员在分拣猕猴桃
商洛润科绣球菌工厂化生产项目
商洛润科绣球菌工厂化生产项目

  陕西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步伐。成立陕西省农业标准委员会,协调组织全省的标准化工作。制定《陕西省农业标准发展规划》,开展重点领域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的研究。编制“陕西省农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步伐。

  二是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每年组织1-2次农业标准培训,省上重点培训省、市、县农业技术骨干,县级承担基层培训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标准化生产分级培训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尽快实现各县的主要农产品都有标准化示范区,以带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

  三是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企业+合作社+农户”类型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培训提高企业和科技社团组织的技术管理人员,促进推广机制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走向标准化生产。

  四是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的作用。加大对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的资金支持,利用已开发的功能端口的开放性,在各模块内开发各种手机APP,实现监管平台的手机云操作。利用监管平台的倒逼机制,加强入网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设置跳转窗口,为企业提供购买农资等投入品和销售产品的便利。推动陕西农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

  五是做好标准化农产品产销衔接。把建立标准化农产品专销区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在农业部门各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建立标准化农产品专销区,大型超市也要建立标准化产品专销柜台,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促销力度,促进实现优质优价,提高按标准生产的农产品的效益。围绕以“菜篮子”为主的农产品,每年组织省内重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举办“两品一标”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销衔接,为企业牵线搭桥,为生产基地的产品找市场,帮助农业新型市场主体搞好农产品销售。

  六是加快国际标准跟踪及农残最大限量的制修订。加快推进质量分级标准与国际接轨。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相结合,尽量与国际标准用语保持一致,确保标准的准确执行。应在保持与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一致的前提下,主动充分对接猕猴桃、苹果等优势农产品在主要消费国的限量标准,加快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修订力度和频率。在制定农残标准时,要在确保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田间种植、储藏运输和WTO规则等综合因素,制定符合实际、能有效保护国内产业的标准体系,构建适应中国优势水果产业的技术保护体系。规范使用不同类型药剂,尤其以出口为主的果园,避免使用限量≤0.01mg/kg的农药和采用一律标准的农药,限制使用限量在0.01mg/kg〜0.05mg/kg 的农药,并及时进行监测。在符合相应标准和GAP规则前提下,对限量在0.05mg/kg及以上农药和豁免物质,可作为主要农用化学品推荐使用。(文/史峰)

  (作者单位: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