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陕西文艺品牌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

2022-07-12 16:53:5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长期以来,陕西文艺工作者自觉肩负文艺使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国家水准和陕西特色的文艺作品,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四大文艺品牌。
 
  精品迭出,品牌知名度持续稳固
 
  文学陕军:继承延安文艺优良传统,创造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恢弘画卷。截至目前陕西作家共获得4个“茅盾文学奖”,5个“五个一工程奖”,12个“鲁迅文学奖”等51个国家级重要奖项。近年来,陕西扎实推进“文学陕军”再出发,陕西文学再度涌现了一批文学精品力作。其中贾平凹《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陈彦《主角》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吴克敬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阎安诗集《整理石头》、穆涛散文集《先前的风气》、弋舟短篇小说《出警》等获鲁迅文学奖。叶广芩《耗子大爷起晚了》(小说)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贾平凹《极花》《山本》《暂坐》、红柯《太阳深处的火焰》先后被评为“长篇小说年度金榜领衔作品”。陈彦《装台》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榜首。阿莹《长安》荣登2021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金榜。2019年《保卫延安》《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装台》等6部陕西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更加凸显了文学陕军的非凡实力和陕西文学的品牌特色。
 
  西部影视:近十年来,陕西共拍摄完成461部影片,56部影片荣获136项国内外奖项。电影《塬上》荣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推拿》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白鹿原》荣获第6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摄影银熊奖。《团圆》荣获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钱学森》荣获第15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周恩来回延安》《百鸟朝凤》《冲锋号》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树上有个好地方》《疯狂斗牛场》分别荣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最佳儿童片、最佳美术片提名。《半个月亮爬上来》获世界民族电影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波浪鼓咚咚响》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老墙》在2021年第9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上荣获红枫叶奖评委会奖,导演马诗曼获得最佳新锐导演。近十年陕西电视剧品牌效应十分显著,《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获第25届、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30届中国电视飞天奖等。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获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31届中国电视飞天奖等。电视剧《装台》被评为影视榜样2020年度总评榜最佳剧集,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等多个奖项。
 
  长安画派:长安画派在20世纪60年代,践行“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理念,从中国画传统发展规律出发,以鲜明的西北地方特色,强烈的时代精神造成了全国影响,使“长安画派”成为陕西文艺的一面招牌。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陕西共入选作品166件,含金奖作品1件,铜奖作品1件,优秀奖作品3件。王西京创作的巨幅主题山水画《黄河,母亲河》,陈列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刘文西创作的百米长卷作品《黄土地的主人》赢得广泛赞誉,王有政、杨光利合作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国画),郭全忠、郭茜合作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国画)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大秦岭·中国脊梁》百米长卷被列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扶持计划”,该作品现陈列于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刘文西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引起轰动。
 
  陕西戏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戏剧作品13部,其中戏曲类6部,在全国排名第4位;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作品6部,其中戏曲类3部,全国排名第5位;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剧目有7部,其中戏曲类2项,全国排名居第7位。话剧《路遥》《长安第二碗》《平凡的世界》等分别受邀在国家话剧院和国家大剧院演出,受到热烈追捧。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全国巡演场场爆满,两剧累计演出623场,服务受众约106万,在全国文艺界引发“陕西话剧现象”。秦腔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柳河湾的新娘》、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话剧《麻醉师》《柳青》、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等优秀剧目受到业界广泛赞誉。
 
  名家辈出,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
 
  在文学领域,先后出现了柯仲平、柳青、胡采、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焰、李若冰、王愚、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李星、刘成章、京夫、莫伸、高建群、叶广芩、红柯、吴克敬、阎安、阿莹、穆涛、陈彦、弋舟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影视领域,以吴天明为代表的老一代电影创作者的影响力仍在发挥着引领作用,以芦苇为代表的老一代编剧人才依然活跃在电影创作界;以赵安、杨馨然为代表的影视制片人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以西北大学为代表的西部影视评论人才队伍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绘画领域,涌现出石鲁、刘文西、王子武、崔振宽、苗重安、王有政、郭全忠、张振学、赵益超、张明堂、程征、谢振瓯、雷珍民、杨光利、邢庆仁等一大批在全国美术界有影响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
 
  在戏剧领域,先后有28人次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27人在“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中获奖。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二度梅”大奖。惠敏莉、宣亦斌、任小蕾、杨珺四人荣获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称号;魏艳妮、王群、张萍、王化武、蒋演等16人入选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人才项目。一批有潜力的戏剧青年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在音乐、书法、雕塑、文艺评论等多个领域,也先后出现了赵季平、刘自椟、肖云儒、薛保勤等领军人物。近年来,我省音乐家创作的《一路走来》《丝路放歌》《又到吴起镇》《我的陕北》等歌曲先后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音乐、雕塑、舞蹈等多个领域文艺精品层出。
 
  平台丰富,品牌推动力不断加强
 
  《延河》《美文》《延安文学》坚持立足陕西、放眼全国,推动了陕西文学繁荣发展;《小说评论》是陕西文学评论界最重要的学术标识,推动了陕西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以西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为代表的陕西高校对文学陕军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影集团、陕文投集团、陕西广播电视集团、陕旅集团、西安曲江影视集团、西安曲江丫丫影视为西部影视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西安各大高校设立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中心,精心打造陕西电影评论和研究平台。
 
  陕西现有美术场馆23家,其中17家国营场馆,6家民营场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是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专业美术博物馆,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陕西国画院借助美术创作、传播平台优势,在近20年来相继主办、承办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展。2010年,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成立,致力于推动长安画派研究。
 
  陕西演艺集团、西安演艺集团等积极参加全国重大戏剧活动,举办各类省级戏曲品牌活动,不断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搭建平台。积极参加“中国戏剧节”“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曲红梅奖”“中国校园戏剧节”等国家级平台活动,先后创立了“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陕西省校园艺术节”等大型戏曲品牌活动,定期举办“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大赛”“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
 
  措施有力,文艺品牌前景良好
 
  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陕西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2007年以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奖励办法》、“重大文艺题材创作招标制度”“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四个一批’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培养工程”等文艺政策出台实施,对文艺精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之后,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大戏、大剧、大片、大作等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近年来,陕西全省文艺作品累计获全国最高文艺奖项近100人次,极大地巩固和拓展了陕西文艺品牌。
 
  多措并举,推动陕西文艺可持续发展
 
  强化现实主义创作导向,以精品扶持为抓手,推出具有陕派特色的文艺精品。一是加强党对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文艺创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挑选懂专业、能力强、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担任领导。二是统筹全省文艺精品的策划、发现、评价、奖励与推广,做好精品选题与推介等工作。树立开放式的理念,采取多种手段,把文艺作品的选题、创作、演播、打磨和宣传、推介、营销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三是完善重点文学创作“选题策划-扶持指导-宣传推广”的机制,重视陕西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发挥陕西现实主义文学主阵地作用。重点扶持陕西文学经典作品的戏剧改编、影视化改编和文创产业再利用。继续挖掘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精品。支持推动彰显中国精神和国际水准的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彰显陕西文学的中国精神与世界价值。
 
  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梯队培育力度。一是推动出台适应文艺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参照兄弟省份的创新做法,采取“一人一策”,出台文艺人才引进特殊政策。特别是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的人才,要放宽身份、学历、年龄限制,破除障碍,在引进时给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并按照相关政策加大奖励、扶持力度。二是在文学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继续组织实施“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同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采取聘用、签约、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优秀文学人才来陕工作。实施重大文学精品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完善文学人才职称、职务评聘措施和办法,支持特殊专业艺术人才的成长,让各类文学人才竞相涌现。三是在影视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应当培养项目经理、制片人、编剧、导演和摄制人员,主要是对青年导演、编剧和理论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机制和人才结构。整合陕西高校人才资源储备优势,由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打造西部影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四是加大长安画派专业创作与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引进和聘用机制。增加专业美术单位编制及工资待遇,对于在创作、研究、策展、推广等方面突出的人才,给予更为灵活的聘用政策。五是将戏曲院团纳入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优化人员招录制度,给予院团人才引进自主权;完善人员分流、退出机制,充实后备人才。借鉴浙江、甘肃、四川等相关省份的经验,规范职称评定,定期举办编剧大赛,设置表演、评论奖项,拓宽人员晋升渠道;持续培养秦腔编剧、导演、舞台、表演、研究、评论等各方面人才。
 
  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为陕西文艺品牌发展搭建优势平台。一是切实加大对文艺品牌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为陕西文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设立陕西文艺基金。在省文艺基金下设立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子基金,加大文艺品牌发展和品牌效应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优化基金运作管理模式。二是加快实体平台建设,加快推动陕西文学馆落地建设,打造国家层面的文学中心省份和文学中心城市;汇聚全省影视资源,建设西部影视博物馆和西部影视资料馆;投资建设“长安画派纪念馆”;建设、扩充、改造原有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局,使其具有承担大型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艺术的展示能力;整合资源,打造陕西戏剧馆。三是加快软性平台建设,把《延河》《小说评论》《美文》《当代戏剧》《电影画刊》等刊物做大做强,强化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强《人文杂志》《西北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美术》等学术刊物建设,为陕西文艺品牌研究搭建平台。做好陕西戏曲剧种资源整合,做好外来剧种和小众剧种的遗产资源保存,建立陕西剧本创作库。设立陕西文艺品牌资源库建设专项基金,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或数字化资料中心,建立资源共享、藏品共享数据库,为陕西文艺品牌展示、研究、交流提供优质平台。四是加强评论与评价平台建设,在高校建立陕西文艺精品和品牌研究基地,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就我省文艺品牌资源保护、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创作引导开展研究工作。强化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职能,重视评论家队伍建设,发挥好国家级平台“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作用,推动更多新生代评论人才成长,以文艺批评精神提升精品创作质量。支持西北大学等高校戏剧戏曲学专业发展,定期举办“戏剧创作研修班”“戏曲评论研修班”等培训活动,推动创办《戏曲评论》等学术刊物,为戏曲理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切实发挥陕西文艺大奖、陕西省文艺评论奖的导向作用,引领全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迈上新台阶。
 
  切实解放思想、真正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和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协同作用。一是各管理单位应充分认识文艺品牌建设对文化强省的重要作用,制定文艺品牌振兴计划,参照“十四五”规划,建立详尽的陕西文艺精品创作和品牌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和长期、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避免多龙治水。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三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门基金(或在省级社科基金、艺术基金项目中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在文艺品牌传承、科学研究、艺术展演、合作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政策引导。四是强化和改进陕西文艺精品扶持政策。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和运作机制,促进文艺精品生产。参考四川省经验出台陕西文艺精品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白阿莹
 
  课题组组长/段建军
 
  课题副组长/ 眭  俊  张阿利  陈然兴  巩  杰
 
  课题组成员/李有军  胡小燕  安晓东  柯尊斌
 
  段怡然  屈  菁  李  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