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巷子,人们第一想到的城市多是成都。宽窄巷子、锦里巷子,大大小小的巷子蕴藏着成都的人文气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而西安更多则是历史悠久的古迹,兵马俑,华清宫,钟楼、城墙等等。然而在西安的历史长河中,深入到这座古城的城市脉络中,渗透了这座古城的“人情味”,见证了这座古城风风雨雨变迁,不乏许许多多的街道和巷子。在众多有故事的街巷中,最长的就是依着城墙,13.7千米的巷子——顺城巷。
顺城巷,顾名思义是沿着城墙的巷子,一侧是巍峨的城墙,一侧是秀丽的仿古建筑。由城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为东段、西段、南段、北段。是古城里人们居住、出行、聚集的重要空间。
沿着城墙跟一路走下来,脚下宽阔的青石路面平坦如坻,翠绿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双手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古老青砖让人似乎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在这条长长的巷子里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记录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变化,也承载了古城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将人与城紧紧相连。
西安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自公元1378年建成,至今600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全城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城墙作为防御,城墙下的顺城巷就发挥了重要的物资流通作用。
位于西南城角内侧的南马道巷,西傍巍峨城墙,南至南城墙,北接西门盘道,长约六七百米。说起这南马道巷,还得追溯到明朝初年。明初,西安府城东扩,没有受到影响的西城墙和它的顺城巷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该巷子因为临近城墙的登城马道而得名。后又以西门为界,分为南、北马道巷。
“登城马道”是守城骑兵与步兵上下城墙的坡道,坡度为25度,宽6米,坡道的一旁有1.5米宽的阶梯,便于步兵上下城墙。马道的旁边砌有护墙,底下坡道口有门栅,大门是朱漆,称“红大门”,有驻兵防守。不管是日常城池防守,还是有紧急军事行动的战争时期,骑兵步兵均可迅速从马道登上城墙。由于登城马道是城墙整个防备体系的一项重要设置,所以建造城墙时,马道位置通常都选在城门附近和靠近军营处,是城墙的重要交通节点。
如今,在南马道巷的南端,还可以看见保留较好的登城马道。站在马道上,抬头看着迎风而立的角楼,似乎听到了当年马蹄的叩响声。
沿着顺城巷一路走下去,处处都有故事。从南马道巷一直往文昌门方向走,就到了下马陵。下马陵从和平门算起,一直延伸到西边的文昌门,全长一共有800多米。自明代开始,从西安文庙到关中书院再到下马陵一带一直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处。抗战时期,下马陵还是西安重要的政治中心。
之所以叫下马陵,是因为这地方流传了一个故事。相传,汉朝的董仲舒去世后就安葬在下马陵附近,有一次汉武帝路过这个地方,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于是就下马步行,慢慢地就在民间流传开下马陵的称呼。由于“下马”和“蛤蟆”在长安话中发音一样,因此也叫蛤蟆陵。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中,有句“家在蛤蟆陵下住”,其中蛤蟆陵也就是西安的“下马陵”。
有意思的是,对于董仲舒墓的所在地却众说纷纭。古往今来,有关董仲舒墓址的记载,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西安交通大学董墓”说、“兴平董墓”说和“西安和平门内董墓”说。但最广为民间流传的还是下马陵街1号。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下马陵头草色春,我一怀古一沾巾,陵边又有累累冢,应是当年取酒人”的诗句也许印证了这一说法。
不论那种说法,有意思的传说和历史,在这里都已经找到注脚。
除了下马陵的故事,在文昌门顺城巷的附近还有一所非常著名的民居:高培支旧居。从文昌门一进去,右手朝下马陵走的第一条巷子便是兴隆巷,高培支旧居就位于兴隆巷内。兴隆巷曾是一片旧民居,十分狭窄局促,老式民居斑驳的墙面上都是岁月的痕迹,现在已经修整一新。
这条明清时期的南北斜巷仅长176米,传说因巷西有兴龙寺亦称“兴龙巷”,但现在更多时候还是被称为兴隆巷。在隋唐时期,位于原长安皇城太庙署处,唐末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后,渐为居民坊巷。明清时期,位于府城东南隅柏树林南段路东。
高培支旧居是西安现存最完整的传统居民四合院之一。它建于清代中期,保留了如今难得一见的传统民间建筑风格。这里也曾是《西安事变》等十余部影视剧取景的地方。这座大院坐北朝南,占地九分,南北长50米,东西宽12米,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三进院落,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整个大院古韵四溢。
这里不仅是一处包含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文化内涵的关中建筑,更是延续着百年前高培支先生为唤醒民风、移风易俗的思想花火。主人高培支是陕西著名的秦腔剧作家,曾经担任过四任西安易俗社的社长。还在民国时期担任过陕西省图书馆馆长。这里现在被作为省级文物很好的保护起来。
初夏季节,走过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顺城巷,思绪便会飞越千载,古往今来,顺城巷里的这些历史故事还在流传,还在等着更多的人一探究竟。
顺城巷里到处都是满满的历史,当然还有满满的烟火气。
在西安顺城巷众多早市中,值得说道一番的当属小南门早市。小南门位于南城墙含光门与朱雀门之间,是与永宁门遥相呼应的一座城门,原名勿幕门,俗称小南门。门内向北经四府街、琉璃街直通西大街,再向东行一站路便是城中心钟楼,可谓是西安旧城的行政中心,商贾云集,一派繁华。门外向南即为东西向的环城路,沿环城路向东行一站便是永宁门,是钟楼向南出城的交通要道;门外向南经南北向红缨路毗连友谊路,交通四通八达,是连接城墙内外交通的必经之路。
此门规格为单门洞,是民国时期新开辟的城门,开通于1939年,1947年更名为勿幕门,以此纪念辛亥革命时期的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井勿幕是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之一,陕西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被孙中山、黄兴称为“西北革命巨柱”。在西安城墙现有的十八座城门中,以人名命名的有四座,即中山门、玉祥门、中正门和勿幕门。其中,中山门、玉祥门一直沿用至今,中正门在新中国建国后已改为解放门,勿幕门也算一直沿用,但更多被俗称为小南门。
每日清晨从小南门穿进来,一路由东向西逛,便开始了热闹非凡的早间生活。小南门早市一般早上6点开始到10点左右结束,城墙根的两旁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冒着热气的白而嫩的豆腐,刚出炉的包子,扑鼻而来的刚磨出的香油,还沾着湿泥巴的胡萝卜,白得水灵的白萝卜,油绿的、碧翠的绿叶菜,整齐码了一车的大白菜,原生的各种调味料,小娃娃拳头般大小的狗头枣,成车的苹果、梨、橘子……各种叫卖吆喝声,将这一条巷子充盈得满满当当的。
附近早起的老百姓,尤其大爷大妈一定会到这里购买好一天的吃喝,偶然也会淘点“小惊喜”。一路上这家挑一挑,那家选一选,碰到熟人热情地打个招呼,好不悠闲。买完菜再去环城公园舒活舒活筋骨,元气满满的一天就此开始了。
除了热闹的早市以外,小南门也是众多西安美食的聚集地。去年全国热播的电视剧《装台》,取景地之一便是位于小南门的惠记粉汤羊血。这家可谓西安口碑最好的粉汤羊血。在这里排队等候那是常有的事情。排着队从档口看到完整的制作过程,切成条的羊血整齐的码在碗里,配上粉丝,撒上葱花,再浇上热气腾腾的汤,一碗麻辣鲜香的粉汤羊血就做成了。端着小板凳坐在门口,品的是顺城巷里“最西安”的味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又变成了年轻人的世界,在顺城巷里开放式的咖啡店里点一杯咖啡或是鸡尾酒,开始感受城墙根下不一样的夜晚,一切都是那么的鲜活而又生动。
西安的顺城巷延续着历史的脉络,承载了一个古老城市的灵魂。这里不仅仅存留着过去历史故事,也在不断的糅合这座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现如今,顺城巷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板块之一,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改造街区的基础设施,发挥顺城巷的文化街区作用。三学街、永兴坊、建国门老菜场都在焕发新的城市魅力。相信通过保护和不断的城市更新,顺城巷的历史画卷将更加完整,也将更好地实现历史与现代完美交汇。(文/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