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山位于陕西省华县少华乡刘家河村南,在县城东南约五公里处。东连小敷峪,西郊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因与西岳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但低于华山,故名为少华山,又名小华山。少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名山,而且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自古并称“二华”。历代文人墨客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诗词和文章,隋末绿林好汉王伯当在此聚义,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不少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当年的山门、石寨等遗址现依然可见。
少华山以其险绝高峻,为古代众多文人所为之赞叹不己。少华山在古代地理书《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中均有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如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珷枎之玉。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有“缀以二华”之名,将少华山与太华山并提,唐代诗人杜牧、张乔、郑谷等,都咏哦过少华山,张乔吟道:“少华中峰寺,高秋众景归。此连秦塞起,河隔晋山微,晚景蝉相应,凉天雁并行,殴殷勤记岩石,抵恐再来稀。”杜牧有《望少华》诗三首。在明代“少华晴岚”被认为是华州八景之一,郑谷亦有《少华甘露寺》曰:“日色才临泰华东,岚光如画霭溶溶。轻凝远障浓还淡,倏忽凌崖翠且重。”
少华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主峰为最高,其山势雄险,峰高崖陡,绵亘曲折,怪石磷陶,洞壑幽深,少华山的山势呈“簸箕”形,其口向北,“簸箕”内称为主峰,余脉相连形成“簸箕”的边沿。主峰由三个并立紧连的山头组成,被称为东峰、中峰、西峰。东西两侧山梁交汇于主峰,山脊外侧绝壁千仞,烟岚缭绕。内侧林术葱郁,绿草如茵,谷中小道盘旋,直通少华主峰。
东峰除与中峰一狭窄的连接处外,几乎都是笔直的岩石,仿佛一巨柱拔地而起,东峰侧有娘娘庙遗址,西南侧硅石下,有石床、石井。 中峰为少华山绝顶,上有玉皇庙遗址。玉皇庙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现仅存废墟。庙南石壁上有一南北纵向西凹进的石槽,槽中有石炕两个。石槽岩壁上有清道光六年(1826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游人题诗。一首为:“踏遍盘螺径,峰登少华巅。山根通百二,世界俯三千。石井穿层障,松涛卷暮烟。珷枎何处觅,搔首问青天。”另一首为:“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
西峰即五龙山,又名马岭山。西峰略低于中峰,峰上有一石洞,系人工开凿,长七、八米,其内黑暗,呼之若风。相传曾藏虎,故名老虎洞。少华山东峰、中峰、西峰紧紧相连,其长二千多米,最宽处只有十几米。南边是深不见底的绝壁,北边是攀登艰难的陡坡,山势异常险峻。峰顶灌木丛生,松柏摩天,白云缭绕,怪石矗立。站在山巅上环顾,北有渭水如带,蜿蜒东去;东看太华山耸立云端,魏峨挺拔;南见万山起伏,直达天地;西望风烟万里,迷茫无涯。
从中峰沿东山梁北行,如履鱼脊,即到北峰。一块石坪方圆十几米,号称王伯当的跑马岗,旁有一圆形石槽汇集雨水,人称饮马池,石坪上立一巨石,隔断通行,其西侧只有容一人通过的石砌的洞。中峰称少华山峰,又名独秀峰或玉女峰,即少华山。东峰又名阜头峰,在今柳枝镇张桥村南。北宋宁西五年(公元1072年)阜头峰崩裂,其崩山遗址今称半截山,又称复成山,东峰崩下的土石东西五里,南北长十里,压伏民居数百户,由此还产生了一个“山塌金斗玉”的民间传说。
三座峰中,以中峰的山势最为险峻,风景最为壮观。所以,明清以后人们所说的少华山,就专指中峰而言。
坐落于蟠龙山巅的潜龙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初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因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藏匿于此,其子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之恩,教令当地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名曰“潜龙寺”。 潜龙寺历经千年,香火不断,寺内清印藏经达96套。所在山势如巨龙,四周千岩万整,峰峦延绵,林木葱郁,环境清雅,尊为佛家胜地。寺院正殿前方有一棵汉代所植的“柏抱槐”,围粗4米多,柏高槐低,生机盎然,各显风姿。登上西侧的云海仙山(二华观景台),举目望远,云烟飘渺,太华咫尺,少华峰灵秀奇峻。在潜龙寺对面的群山之巅,有一尊仰天大佛,体态自然,栩栩如生,与南边的潜龙寺遥遥相对,是一处罕见的自然景观。
少华山上奇石遍布,老君刀劈石、陈持石床、王伯当跑马石岗、古代绿林好汉遗留下的石门、石墙、石狮、石碾、石井、石槽、石灯等生活用具样样俱全。山道沿途的风洞、虎洞、冰洞、圣母洞以及峰顶的玉皇宫、云霄庙、枉死塔等道观遗址星罗棋布,让游人去追忆那神秘的历史轶闻和典故。(文/李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