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汉王朝400余年,上承周秦,下启隋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华夏文明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发展并完善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模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它儒家法家互补,王道霸道兼用,最早实行对外开放,制定西部经略,推进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汉长安城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展示出汉文化强大的吸纳之力和消化之功,奠定了中国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构架。
汉长安城作为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汉族和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哪些作用?为后来的中华文化主干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带着满腹的好奇和疑问,记者近日见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长安城考古工作队队长刘振东老师,并请他来谈谈汉朝这座城。
《西部大开发》:刘老师,您好!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说到今天的西安,大家都可以为它贴上很多的标签,如“十三朝古都”“国际化大都市”,那么,在汉代的时候长安城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
刘振东:长安城作为西汉皇朝的首都,由于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很早就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早期的研究多是从文献史料入手,探讨城市的营建以及宫殿建筑等问题,随着田野考古调查的展开,城市布局和特征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汉长安城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方。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始于1956年。
《西部大开发》:从1956年开始,距今已有65年的时间,根据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及研究,汉长安城有多大?都有哪些建筑基址?
刘振东:汉长安城平面近方形,城墙夯筑。根据以前的测量,东城墙长6000米,南城墙长7600米,西城墙长4900米,北城墙长7200米,周长25700米,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东城墙较平直;南城墙因迁就先筑的长乐宫、未央宫以及地形情况,造成一些曲折;西城墙有一处转折,可能受到未央宫及其西侧泬水流向的影响;北城墙因邻近渭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多处曲折。城墙底部宽14~16米,城门附近的城墙有所加宽。经在城墙西南角内外试掘,证明城角之上建有角楼一类的防御性设施,城角的内侧也有建筑。个别地方的城墙有外凸现象,如西安门以西的南城墙。城墙外一周有壕沟环绕。
汉长安城每面墙上开3门,四面共有12座城门。东墙由北向南是宣平门、清明门和霸城门。北墙由东向西为洛城门、厨城门和横门。西墙由北向南是雍门、直城门和章城门。南墙由西向东为西安门、安门和覆盎门。从已发掘的霸城门、西安门、宣平门和直城门等城门遗址看,每座城门都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的实际宽度约为6米。由于城门之间的隔墙宽度不同,造成城门规模的差异,其中与未央宫、长乐宫宫门相对的西安门、霸城门门道隔墙宽14米,整座城门面阔52米,远较其他面阔32米的城门宏伟壮观。另外,东城墙上的宣平门、清明门和霸城门,城门南北的城墙外折,形成类似瓮城的设施,显示出与其他城门不同的特征。在霸城门以南和西安门以东城墙的内侧发现类似马道的遗存,在西安门以东、直城门以南的城墙内侧还有附属建筑,应是城门屯兵之所。
《西部大开发》:当进入汉长安城城门之后,刘老师您能否为我们还原一下都有哪些场景?皇帝宫殿,富人,平民都居住在哪些地方?
刘振东:汉长安城12座城门中除与未央、长乐二宫相对的四座城门外,8座城门均与城内的大街相连,形成八条或东西向、或南北向笔直的大街。大街宽达数十米,据文献记载,街道中间设有供皇帝专用的“驰道”,经对直城门大街和安门大街试掘,没有发现划分“驰道”的明显标志。沿城墙内侧设有环城道路,其中东城墙南段路宽10余米,西城墙南段路宽约10米,西安门附近路宽约6米。此外,在城墙外侧还发现与城墙基本平行的道路。
汉长安城的街道将城内空间分割成11个区,中部、南部分布有未央宫(包括武库及其以南的“东第”住宅区)、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约占5区;桂宫、北宫之间可能为包括“北第”在内的邸第住宅区;西北部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可能占有3区;东北部的2区可能为闾里。
未央宫是皇宫,是汉初在秦章台建筑群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根据以前的考古资料,宫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50~2250米,周长88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7。宫墙夯筑,一般墙基宽7~8米。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其中北门和东门外立阙,称北阙和东阙,此外还有若干座“掖门”。南宫门和北墙上的一座掖门经过发掘,均为一个门道。在南宫门外侧之西设有附属建筑,或为宫门卫屯兵处。宫内有三条主要道路,两条为南北平行的东西路,一条为纵贯宫城中部的南北路。两条东西路将未央宫分成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区。作为大朝正殿的前殿位于中部,皇后之宫椒房殿位于北部,南部有以沧池、渐台为中心的皇家池苑,明渠之水自沧池向北纵穿未央宫。此外,北部还分布着一些中央官署以及石渠阁、天禄阁等文化设施。作过考古发掘的有1号(前殿)、2号(椒房殿)、3号(中央官署)、4号(少府或所辖官署)、5号(西南角楼)遗址等。1号(前殿)遗址是未央宫的中心建筑,位居宫城中央,坐北朝南,现存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近400米,台基南侧高约0.6米,北侧高约15米。2号(椒房殿)遗址位于前殿台基以北350米处,东西130米,南北 148.75米,由正殿、配殿及附属建筑等组成。3号(中央官署)遗址出土了6万多枚骨签,大部分刻字,内容主要是一些中央官署和地方工官生产驽机兵器的记录。此遗址或被认为是一座仓库性质的建筑。
长乐宫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位于城的东南,又称东宫。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在此视朝,惠帝以后为太后所居。宫墙走向不甚规整,总长万余米。宫城面积约6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6。宫墙基础一般宽5~9米,有的地方宽达12米。宫城四面有门,东、西门外立阙。宫内有东西、南北向主路各一条。宫内建筑遗址比较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即西北区、西南区和东南区,西北区是中心宫殿区。长乐宫的东北部为池苑区。考古发掘工作集中在西北区,已经试掘、发掘的建筑遗址共六座:1~4号遗址均为大型宫殿建筑基址,5号遗址为仓储类建筑基址,6号遗址为特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据考证,6号遗址为宫内最重要的前殿旧址,紧邻其北的4号遗址为临华殿旧址。6号遗址以东的5号遗址推定为藏冰的凌室遗址。
桂宫修建于武帝时期,为后妃所居。遗址位于未央宫以北的雍门大街、横门大街、直城门大街、长安城西城墙围成的区域内。宫墙断续残存,墙基宽4~5米。宫城平面长方形,东西900米,南北1840米。宫内有南北、东西向主路各一条,南北路南出南宫门通往直城门大街,由文献记载知南宫门名龙楼门。宫内勘探到多处建筑遗址,对其中的1号、5~7号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对2~4号建筑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1号、2号遗址作为一组宫殿建筑,在桂宫的地位最重要。3号遗址位于宫城西北部,是一座库房类建筑。
北宫是西汉初年营建的一座宫城,汉武帝时进行了增修。北宫遗址位于厨城门大街以东、安门大街以西、雍门大街以南和直城门大街以北的区域内。宫城平面长方形,南北长1710米,东西宽620米。宫墙断续残存,墙基宽5~8米。已发现南宫门和北宫门遗址,出南宫门的道路通往直城门大街。
武库是汉初规划兴建的重要建筑之一,遗址位于长安城南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的安门大街西侧。通过考古勘探、试掘和发掘工作,基本弄清了武库的建筑布局:外围设围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710米,南北322米,东墙和南墙东段上各有一门;围墙内一道南北隔墙分成东、西两个院落,七座建筑遗址中,东院的北、南、西三面分布着1至4号遗址,西院的东、西、南三面分布着5至7号遗址。7号遗址规模最大,东西长234米,南北宽45.7米。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铁兵器,还有一些刻字骨签。
手工业作坊遗址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这里发现了夯土墙围成的一个区域,东西550米,南北420~480米,分布着制陶、铸铁和制币三种作坊遗址,或为“主作陵内器物”的少府属官东园匠所辖。此外,北宫以南还分布有砖瓦窑址。对上述遗址均进行了试掘或发掘,它们的性质应属官营。
《西部大开发》:65年来,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接下来还有哪些难点、遗留问题需要突破?
刘振东:关于长安城的市场,存在较大争议,有认为东市和西市位于城内西北部横门大街的东西两侧,有认为东市在洛城门外大道的东侧,西市在横门外大道的两侧,也有人认为东、西市分别位于覆盎门外大道的两侧和横门外大道的两侧。据文献记载,长安城的东、西二市应在城内,由于城西北部被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占据,并且这些作坊生产的物品大多不是用来流通的商品,所以不宜将这一区域定位成一个市。经勘探,在横门大街以东、厨城门大街以西发现一个夯土墙围成的区域,东西780米,南北650~700米,可能是西市的旧址。东市应在西市以东的区域里探寻。
建章宫位于长安城西,是汉武帝时兴建的新皇宫,规模颇大。宫城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分别称凤阙和圆阙,凤阙的基址尚存。正殿为前殿,基址北高南低,南北320米,东西200米,北部现存高10余米。此外宫内还有神明台等大型建筑。在前殿的西北有一片低洼地,即是太液池的旧址,池东北有渐台,基址犹存,池西现存一大型建筑遗址,作过部分发掘。
在长安城的南郊分布着众多礼制建筑,经过考古发掘的有辟雍、社稷和王莽九庙遗址。辟雍遗址位于安门正南稍偏东,创建于平帝时期。遗址平面外圆内方,主体建筑位于最中央的夯土台上,平面呈“亞”字形,边长42米。主体建筑的四周为平面呈方形的夯土围墙,边长235米,每面墙的中央辟有一门,围墙四隅各设一曲尺形配房。围墙外环绕一周水沟,直径东西368米,南北349米。
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后来又立官社、官稷。利用秦社稷改造而成的汉社稷故址位于长安城西南部,向北正对未央宫前殿遗址,官社、官稷应与社稷在一处。遗址破坏严重,夯土台基东西残长240米,南北宽60~70米。主体建筑居中,周施廊庑,另有8座房间为附属建筑。
王莽曾立新社稷,其位置在汉社稷以南(包括已遭废弃的汉社稷)。新社稷有两重围墙,平面呈“回”字形,外围墙东西600米,南北570米,内围墙边长273米。内、外围墙四面中央各辟一门。围墙中央没有发现任何建筑的遗存。
宗庙遗址紧邻社稷遗址的西北,由12组建筑构成,其中1~11号建筑布置在一个方形围墙之中,东西南北四面围墙长度分别为1635米、1660米、1490米、1415米,四面围墙上共设门14个。12号建筑在围墙之南部正中,北距南墙10多米。12组建筑的形式相同,都由中心建筑、围墙、四门和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组成。中心建筑平面呈方形,边长55米(12号中心建筑边长约100米),四面对称;围墙平面也呈方形,边长260~284米。学术界一般认为该建筑群遗址是文献记载的“王莽九庙”。
虽然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明光宫的地望与形制、东西二市的地望与内涵、各阶层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建章宫的结构布局等等,都有待今后的考古工作来解决。
汉代以后,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也建都长安,这个时期长安城的情况如何,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2003年4~5月,我们在汉长安城东北部宣平门大街与洛城门大街围成的区域内钻探发现了两个东西并列的小城遗址,二城的北墙和东小城的东墙是利用了汉长安城原有的城墙再加以修缮,二城的其他面墙为汉代以后新筑,墙宽8~10米。西小城东西长1214(北墙)~1236米(南墙),南北宽972(东墙)~974米(西墙),西墙西距洛城门大街14(北端)~56米(南端),南墙南距宣平门大街100米。东小城东西944(南墙)~988米(北墙),南北972(西墙)~990米(东墙)。经在西小城南墙处试掘,墙体北侧有西汉、十六国、北朝各时期的地层堆积。从二小城的位置、初步试掘揭示的地层堆积等情况看,它们应是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秦、后秦以及北朝时期西魏、北周长安城的东、西二宫城,东宫为太子宫,西宫为皇宫。二宫城到隋迁大兴城后废弃。
2008年11~12月,我们对东西宫城隔墙上的一座宫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清理,揭示出该宫门只有一个门道,门道东西进深13.2~13.3米,东口和西口南北宽4.4米,中间宽4.6米。
2004年11月,在西宫城西南约2公里处出土了一批青石佛教造像,共31件,有立佛14件、坐佛1件、立菩萨11件、残脚部2件、残莲花座3件。立佛大者仅佛身就高达1.6米,小者佛身高只有0.2米。造像表面大多施以彩绘、贴金。从造像的造型及装饰风格看,时代应为北周。另外,历年来还在宫城之西、南的多个地点出土北周时期的石造像,说明当时城内分布着不少佛寺。
总之,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城的郭城虽然仍沿用西汉长安故城,但随着宫城转移到城的东北一隅,其他城市建筑也相应地分布在宫城的南面和西面。这个时期,长安城比较中心的范围大致在西汉厨城门大街与霸城门大街围成的区域内。
《西部大开发》:汉长安城遗址对于陕西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中国的意义又是什么?
刘振东: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汉高帝五年(前202),设长安县,“治长乐宫”;七年,“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长乐宫是长安城最早兴建的城区,若从其建成算起,长安城的历史迄今已有2221年。汉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都市。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汉长安城见证了西汉、新莽200多年的历史进程,考古工作取得的诸多成果为深入揭示其特征和价值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汉长安城规模宏大、街道井然、布局规整、功能完善,是适应新王朝而兴建的一座创新型城市。长安城的选址是对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城墙、城壕构成坚固的城防体系,城门、街道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和排水系统。仓储丰盈、市场繁荣,给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汉长安城设有多座宫城和众多高等级宅第,占据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凸显出都城具有的政治性,反映了西汉政治的特点。高大的城门和雄伟的宫殿体现着都城的威严性,这些建筑是皇权至上观念的物化象征。礼制建筑遍布城市内外,通过社稷、宗庙、天地祭祀和五帝祭祀,昭示统治者存在的合理性、正统性,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
汉长安城人才荟萃、文化繁盛。从西汉早期的黄老思想到中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引领推动了社会发展。太学之兴,培养了大批学生。未央宫北部的石渠阁、天禄阁藏书丰富,学者们云集于此,形成了文化创新的中心。
汉长安城考古给科技史研究增添了新资料。城门、宫殿、武库、凌室以及渭河古桥的发掘,丰富了汉代建筑的类型;昆明池、漕渠是水利和水路交通的重大工程;铸铁、铸钱作坊以及武库出土的铜、铁兵器代表了当时冶金技术的最高水平。发掘出土的玉牒、骨签、木简、封泥和陶瓦戳印等文字资料,则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都城是一个朝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荟萃之地。汉长安城遗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发掘和研究价值。同时,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也具有展示、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现实作用。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陈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