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尺子斜了,往右一点……向左来点,靠近一米,再靠近10公分……多了,再往后3公分,好好好,原地打桩。”10月的贵州盘兴高铁施工现场,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陕西小伙唐飞仔细盯着全站仪上显示的观测数据,一边与对讲机那头说着,黝黑的脸庞上,不时流过几滴雨珠。

人生在于选择,更在于奋斗。13年前,唐飞从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中铁一局三公司。同事们多选择现场技术员岗位,而他却选择了测量,并从一名测量工逐步成长为团队负责人。
踏入工程测量这个岗位,背上三脚架和仪器箱,一路走南闯北、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就成了他和队友们的日常生活。
搞测量,吃苦是难免的。回忆这些年的测量生涯,唐飞说:“测量工作比其他岗位的工作苦得多,很多时候自己想过放弃,但咬咬牙,却挺过来了。”老家是西府宝鸡的他,自小心中有股韧劲,干啥事一定要弄出个名堂来。
说到这,唐飞讲述了几件昔日遭遇到的难忘经历。

在中铁一局三公司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唐飞带队进行前期控制网复测,因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还未到位,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唐飞面临的是一个语言不通、无后勤保障、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没有翻译,唐飞就用翻译软件翻译生僻的英语和设计、监理沟通;没有合适的工人,唐飞和队员们就自己挖坑、抬桩子;没有食堂,他们连续吃了一个月的方便面午餐。孟加拉位于热带地区,雨水多且来势迅猛,雨来时,唐飞他们就在雨中坚持放线,雨太大实在无法观测时,他们就站在雨中打着伞,用塑料袋保护着仪器,直到雨停后继续观测。
“我是团队的带头人,为了公司的利益,我不能打退堂鼓,我不能喊累、不能喊苦,鼓励团队,带领大家完成任务。”唐飞感慨道。

后来,唐飞带领团队又前往新疆若羌,为中铁一局三公司和若铁路项目进行前期控制网复测。项目线路长、地广人稀,且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早上他和队员背着馕、咸菜、矿泉水出发,在沙漠戈壁一测就是十二个小时,晚上八九点左右才能回去吃口热饭。有一次,他们在工地上测量时,突遇沙尘暴,他和三个组员赶快收拾仪器,装进仪器箱,四个人围在一起,等着沙尘暴过去。
笔者不解,问他当时为什么不躲在车里边呢。
“我们十个人分成了三组,在当地租了2台车,在工地放线时,总有一组人身边是没有车的,恰好当时我们这组身边没有车。”唐飞说。

如今,他们来到中铁一局三公司贵州盘兴高铁项目,这里地处黔西南地区山高林密、河网纵横,项目18.1公里的线路上分布有7个隧道、8座特大桥,尤其是七座隧道有7个进口、7个出口、2个横洞。为了测出每个洞口的准确位置,唐飞带领团队跋山涉水,穿越深山密林,中午在林子里喝一杯罐装八宝粥,吃点面包,就在林子里席地休息,仅用20天的时间将全部点位测完移交给项目。
2008年上班以来,唐飞参与中铁一局三公司所有铁路、公路、水利、市政等项目的前期控制网复测工作,足迹遍布新疆的戈壁荒漠、广西的大山、川藏的高山草甸、陕西的黄土高坡……甚至国外。

“苦,确实很苦,但这也是我们测量工的老本行。人生,不就是多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吗?”唐飞笑道。(孙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