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石泉路径”

2021-10-12 16:19:4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基层社会治理实践通常存在群众诉求精准不够对接、基层力量相对不足、自治组织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及矛盾纠纷多样性等问题,需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有效实现路径。

       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把党员干部挺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最前沿,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石泉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统揽,建立“群众意见建议、群众利益诉求、群众投诉举报”的民情和问题导向工作制度;以“三共”为主线,实现各部门协同和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六制”为支撑,健全完善宣传教育、治安防控、法律服务、矛盾调处、民生保障、居民自治六大长效治理机制;以“镇村一体化”为保障,促进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的优化组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坚持系统治理和问题导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石泉县从2016年起,就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干群互动,着力构建“大综治、大信访、大维稳”网络,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一)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统揽,落实责任解民忧

       创新建立和实施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由县委书记带头,县、镇、村(社区)各级书记分别建立收集和处理民情的《意见建议》《利益诉求》和《投诉举报》三个账本以及一系列的建账、管账等制度。一是拓展渠道收集“三本账”。坚持以民意当镜子,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通过公布县镇村书记电话号码、开通民情“110”、在全县各村(社区)建立民情联络员、县政府信息中心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等方式建立10个民情民意收集渠道,力求达到民情收集无死角、全覆盖。二是健全制度规范“三本账”。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石泉县建立“分类建账→书记阅批→受理告知→快速交办→严格督查→结果反馈→书记把关→回复征询→销号归档”为主要环节的规范性办理流程,规定办理时限,实行定期通报、定期回访制度,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落实。三是夯实责任统筹“三本账”。为夯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发挥各级书记统筹协调和示范带动作用,石泉县在县、镇、村三级分别成立“联系办”专职机构、综治中心日常管理机构、“三本账”登记受理平台;建立“县联系办、县委常委、县委书记”三线督办机制,构建起“党委统揽、上下衔接、部门协同、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群众工作体系。

       (二)以“三共”为主线,多部门共同发力

       协调全县各单位行业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共驻共建,石泉县创新开展党员“眼睛向下关注民生、人往下走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下沉夯实基层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下”活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大力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一是推进平台共建。从党建工作与各辖区单位关心的事务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由各级党委指导基层党组织制定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及时与单位党组织对接,建立共建清单。二是形成事务共治。着力整合各类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资源,将各单位全部纳入基层管理、服务范围,努力做到优势互补,为群众提供便捷化、精准化服务。三是实现成果共享。各单位围绕基层党建、为民服务、共驻共建、社会治理等主要内容,建立基层工作积分考核制度,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建立任务清单,对照清单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为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三)以“六制”为支撑,筑牢社会治理根基

       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石泉县2018年探索建立六大长效治理机制。一是以宣传教育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六进六治六立”新民风建设;持续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以治安防控机制营造安居乐业环境。人防技防“双管齐下”,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村(社区)警务室以及安装视频监控和小探头,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推行积分制管理,率先建设“平安超市”,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针对邪教转化、刑满释放、吸毒嗜赌等社会重点人员进行有效管控,防范和抵御社会安全风险;深化严打整治,以基层小平安促进县域大稳定。三是以法律服务机制加快实现县域治理法治化。深入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三官一律”进基层制度。结合“七五”普法创新开展政法干警“三下”活动,通过领导下沉联系服务群众、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责任下压狠抓平安建设,把普法安全教育责任到人、落到实处,营造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气。四是以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协商治理新平台。构建全方位、动态化的矛盾纠纷预防预知预警排查体系,针对矛盾纠纷系统化管理;坚持源头治理,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形成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五是以民生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群众福祉。以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村(社区)开展知识技能培训;设立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基层医疗资源;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善“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深化便民服务。六是以村(居)民自治机制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支部堡垒的政治核心作用;严格落实“六步三公开”工作法,规范基层自治秩序;积极培育基层社会组织,不断提升村(社区)自治水平。

       (四)以“镇村一体化”为保障,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以“三到三同三促”为理念,石泉县通过整合镇村两级管理干部力量,按工作责任定到村、镇上干部派到村、监督管理跟到村,促进镇村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推行“三到”管理,实现行政力量下沉到基层。按照派驻干部岗位在村、关系在村(党组织关系)、工作在村、吃住在村的要求,整合镇村工作力量;科学量化工作任务到村到人,建立责任清单并实行目标考核,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二是建立“三同”机制,形成协同高效治理格局。决策共商,村“两委”须与驻村工作队达成共识后,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实施;落实同抓,日常工作以工作队形式落实,实行队长负责制;责任共担,镇上包村领导、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对村上工作负同等责任。三是发挥“三促”作用,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度优化整合基层资源,实现促群众致富、促集体经济、促基层治理的目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注重协同治理和结果导向,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石泉县将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公共部门和群众的积极性,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化“零”为“整”,提升了治理能力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石泉探索”,使治理效率大幅提高、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政府资源得到高效能运用。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10多个公共部门协同推进书记民情“三本账”、“三共六制”、“镇村一体化”等工作开展。如,司法局创新开展“菜单式”普法工作,可按时、按人、按需“点菜”,提升了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干部素质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2020年共办理各类利益诉求、意见建议、投诉举报等信访事项1039件,信访部门满意率100%,责任部门满意率99.7%。意见建议及时采纳、利益诉求及时落实,投诉建议及时查处,倒逼干部素质能力提升,改善了干群关系。石泉县连续六年获安康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绩效考核优秀单位,连续九年实现信访“三无”县目标,2020年度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位列全省各县(区)第1名。这凝聚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二)变“静”为“动”,激发了群众活力

       石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泉、法治石泉和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大动力。一是群众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依托党群服务集约化平台,将社会治理融入服务当中,对群众“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有困必解”,形成了群众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不满第一时间通过社区服务组织汇集、第一时间得到相关方面回应的良性循环。二是乡贤能人力量有效发挥。各社区(村)组建的矛盾纠纷调处队广泛吸纳乡贤能人作为矛盾纠纷员,发挥他们的积极力量以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尽最大可能实现“民事民了”。三是村(居)民自治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6月,石泉共建立“红白理事会”147个,“禁毒禁赌协会”143个、“老年人协会”112个。这不仅为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有利条件,也为更高水平的基层自治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点”带“面”,走上了善治之路

       石泉县2018年起全面推行“三共六制”社会治理模式,迈向善治之路。一是案发率持续降低。近三年来,石泉县建立起信息化、流程化、一体化、系统化的防控体系,密切关注重点人员,提高案件侦破效率。仅2020年,石泉县公安局就破案近200起,既赢得群众信任,也增强了对不法分子的威慑。二是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各部门相互配合,根据线索主动对矛盾纠纷开展排查,力求“治未病”。截至2021年9月,石泉县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14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8.5%,大量纠纷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民生得到更好保障和改善。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在社区(村)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等活动室。同时培育2300余名志愿者,广泛开展扶贫、抚老、济困、恤病、助残、救孤、救灾、助医、助学等志愿服务,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坚持久久为功和创新导向,巩固拓展基层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时代的呼唤和群众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的石泉探索对其他地区加强社会治理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党建引领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党建引领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上的“指明灯”,更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心剂”。要始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创新开展党员“三下”活动,构建新时代干群“鱼水关系”,以有效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领导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持续优化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确保党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迈向更高水平的基层社会治理。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

       群众利益无小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时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是推行书记民情“三本账”还是“三共六制”,都是在充分考虑和掌握人民利益和群众需求的基础上,运用法治、自治、德治以及科技手段,力求满足他们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基层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提高社会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置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三)敢于创新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不竭动力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治理的有效实现方式。要在结合当地实际基础上,吸收借鉴“枫桥经验”,将源头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以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社会治理参与机制,促进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探索更简约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利用激励机制和政策工具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四)高效能治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迈向高效能治理格局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把握治理目标准确性、调动治理主体积极性、注重治理方式协同性、强调治理内容系统性、重视治理手段智能性,有助于充分激发和释放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要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石泉县委政法委联合调研组

       执笔人:何得桂 胡靖 李想 王怡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