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是谁?在雨急风骤时战斗正忙,浊流飞浪时迎身而上。是把握江河脉搏的水文人,夏汛风险测洪峰,冬寒取样钻冰窟。三秦大地的大江小河边、临水滨岸陂,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朱前斌就是其中的一员。
多年来,朱前斌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尤其是在基层水文站坚守15年来,创造了测报工作零错报、零迟报、零缺报、零漏报的记录,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为保障安康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被评为“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中共安康市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做最可靠的防汛“尖兵”
1988年,朱前斌被组织分配至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工作,成为了石泉县两河口水文站的一名水文工作者。两河水文站离县城41公里,处地偏僻,通衢受阻,生活艰苦。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水文站甚至还没有通电,就连看书也要点煤油灯。
刚参加工作的兴奋劲儿很快就被枯燥、无聊所替代,想到其他的同学很多都在繁华的城里工作,他也想过放弃、想过逃离,但一想到自己肩负着守护汉江下游几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堪比边防哨所责任重大,好似守岛官兵保卫故土。于是,无论刮风下雨,日升日落,在临水处,附近的村民总能看到一位手摇缆道、读取水位、记录计算、测流记载的少年。
“上午8点开始测量,晚上2点起来下河,平水期每天观测4次,洪水期加密测次,一天也不能间断,因为水文资料必须保持连续性。”朱前斌说。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水文人渺小之中见伟大,工作之中见微知著。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一组组看似简单、枯燥的数字,却是一代代水文人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而水文人的工作不仅琐碎单调,还时不时的会遇到危险,尤其是雨中作业时。水文站都是傍水而建,山洪来了,从上游会冲下来老树根、各种尖锐物,甚至还有牛、羊的尸体。这些漂浮物会冲击测船,甚至会缠住船桨,听闻曾有老同志为了抢救贵重的水文仪器,被洪水冲走。此外山高草深,极容易滑倒摔伤,也容易藏蛇,朱前斌就有同事被毒蛇咬过,那时就医条件差,只能用土法简单治疗一下。
很多年前的一夜,刚工作不久的朱前斌壮着胆子一个人去河边观测水位,四周静悄悄,只听到不绝于耳的虫鸣声和自己橡胶套鞋踩着地面发出的“嚓嚓”声。忽然,前方的草丛中传出“梭梭”的声响,他脑中警钟大敲,知道自己可能遇上蛇了。便立马停住不敢再往前挪动脚步,借着手电的微光,隐隐看清双脚前方有一条毒蛇,冷汗从脑门上流了下来。回忆起那几十秒,朱前斌说,“感觉过了好几十年……”从此以后,每次下河观测他都要在手上拿个竹棍防身。
“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下河穿救生衣,判断周围环境,需要具备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安全隐患进行观察和排除,要遵守单位安全规定。”朱前斌强调。
年复一年,岁重一岁,朱前斌经历过白天人看人、晚上数星星的枯燥,也经历过泥浆裹身防蚊咬、数九寒天测流量的艰辛……15年如一日,他与江河为伴,与风雨同行,扎根汉江岸边不言苦、“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甘于敬业,勇于奉献”,成为了一名最可靠的防汛“尖兵”,努力保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水文人的初心使命和忠诚担当。
做好新时代大江大河的“哨兵”
朱前斌亲身经历过八九十年代洪水的测报工作。平时每年有十余场洪水,洪水期需加密测次,他们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以求完整的洪水过程,有时一守就是一晚上。在洪峰附近,干脆坐守河边观测水位,6分钟一次,以求精准获得最高峰出现时间。
“当年,测回来的数据还要人工计算、校对、手摇发报,就像打仗一样连轴转,很多时候连歇口气、吃口饭、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朱前斌说,90年代末县河口水文站有一次7天洪水过程,五指洪峰反复涨落,一次比一次大,流量最高1120毫米,是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当时站上一共只有3个人,测了32份流量,忙得顾不上吃饭,几天几夜不能休息,十分劳累。
“现在从采集到终端,只需要两分钟,我们测报的水雨情信息就可以自动报送到好几个上级部门,为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支撑。而且数据更科学,安全性更高。”朱前斌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
新时代有新作为,短短几年过去,站上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水文监测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从蹚水观测已变为自动化时代。
2011年,陕西省水文系统先后将缆道波雷达测流系统、走航式ADCP、坐底式ADCP、超高频侧扫雷达测流系统、固定定点雷达测流系统等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装备陆续装配到各水文监测断面。如何发挥技术装备,达到建设目标,服务于防灾减灾救灾,这是摆在朱前斌面前的首要课题。
“国家投入了这么多钱,如果我们用不来、用不好,最终因为我们酿成了重大责任事故,我们会原谅我们自己吗?党会原谅我们吗?安康人民会原谅我们吗?”朱前斌常对战友们这样说,也常这样勉励自己。
为用好维护好这些技术装备,服务于防汛减灾工作,为“大水文”发展夯实基础,朱前斌通过网络媒介、设备说明书、与专家或同行咨询交流,迅速掌握了新设备、新技术的技术原理,以及适用环境、安装条件、操作流程、成果整编等,做到设备安装规范、维护标准到位、信息畅通准确。同时,已任陕西省安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工程师的他积极开展新仪器应用分析研究,先后指导或参与了安康水文站ADCP试验分析、桂花园雷达流量计二线能坡法试验分析、安康水文站自动墒情与人工墒情对比分析、石泉水文站受电站变动回水影响下ADCP低水流量测验分析、马池水文站手持电波流速仪应用分析等工作。
如今,陕西省内所有监测站实现了水文、雨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全面、彻底地告别了“人工手摇缆道、人工读取水位、人工记录计算和人工测流、记载、整编”的时代。在现代科技力量的帮助下,朱前斌与时俱进,灵活应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水文资料整编工作质量和效率,风雨无阻地为大江大河值守,引导大江大河为人民的发展服务,成为了一名新时代大江大河的“哨兵”。
吹响防汛抢险的“集结号”
在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撕裂人心的情节,女主人公田晓霞在1983年宝康洪水中,为救一个小女孩而牺牲了。其实书中田晓霞被洪水吞没的地方——宝康市,现实中的原型就是陕西安康市。安康地处汉江上游,秦岭与巴山之间,山大沟深,汛期局地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俗语“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是洪涝灾害损失的真实写照。
“做好水文情报预测工作,支撑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最大可能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时任安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情科长的朱前斌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0年7月14日至19日,一场暴雨从汉江上游没江侵袭而下,笼罩着秦巴山区,汉滨、汉阴等县区出现了200毫米以上的降雨过程,紫阳县茅坝关站最大1日降雨215毫米,重现期为100年一遇。面对狂怒的暴雨和滚滚而来的不断刷新记录的洪水,朱前斌没有伴随着群众撤离,而是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迎洪水而上,亲自到一线水文站检查指导各种数据收集和汇总,并迅速做出科学预测,第一个吹响了防汛抢险的“集结号”。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6天里,朱前斌没有回家,渴了就喝一瓶矿泉水,饿了就吃一碗盒饭或泡一碗方便面,困了就躺在值班室的沙发上打一个盹。他亲自接收处理数据,汛情会商,制作洪水预报,撰写水情分析材料,先后滚动制作发布水文预报29期。据此,省防总紧急启动了汉江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行动,安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撤离群众7.12万人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朱前斌等水文工作者的科学预报作为“防汛、抢险、撤离”的基础依据,充分发挥“耳目”职能,切实起到“尖兵”作用,创造了在汉江干流安康段出现50年一遇的大洪水中无一人员伤亡的奇迹。作为肩负着百万安康人防汛预警责任的安康水文人,他们永远都是坚守在防汛一线的幕后英雄。
朱前斌努力守护着安康人民的安康,但是却始终愧对家人的安康。97年汛期,朱前斌的妻子得了带状疱疹住院治疗,妻子知道他工作的责任重大,理解他回不来,怕他工作分心,病情严重到打吗啡止痛都没有告诉他。等到汛期结束回家,妻子已经痊愈出院了。听闻妻子的病情,朱前斌愣住了,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他又愧疚又心疼;而他的孩子从5岁起就知道一下雨,爸爸就要上班去,不能陪自己了。懂事以后,不论是自己、妈妈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事尽量都不告诉爸爸,而是和妈妈一起想办法解决,很多事情朱前斌都是回家之后才知道。如今,在朱前斌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他的孩子从事了水文工作,子承父业,努力为守护人民的安康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十五年的付出,测取了海量数据;十五年的坚守,绘就了江河的图谱。这就是朱前斌,以及像朱前斌一样的水文人。水尺是与他们日夜相伴的知音,小舟是他们抗击洪流的战友,水涨水落都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永远是他们用生命的坚守。
平凡岗位写春秋,守护千万家安宁,为他们点赞!(文/曹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