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从1982年投身水利一直到退休,35年,他扎根基层,潜心钻研,在学术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为陕西水利战线上的高端技术人才;他大胆创新,勇于进取,修渠道、强管理、办实事、惠民生、绘就了一幅水润灌区水兴灌区的壮美画卷;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全部献给了最纯朴的基层水利事业,用满腔赤诚谱写了不负时代的辉煌人生。他就是全国水利劳动模范,原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管理局局长武忠贤。
深化改革 锐意进取 努力开创灌区发展新面貌
1982年1月,从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毕业后的武忠贤,在很多人诧异的目光中放弃条件优越的繁华都市,义无反顾得来到位于渭北黄土高原的桃曲坡水库,从此便与水利结下不解之缘,扎根基层、投身水利,一干就是35年。
初到单位时,他随即就被单位抽调编写桃曲坡灌区建设规划,每天骑一辆自行车,成天在灌区跑,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这个镇到那个镇,这个县到那个县,一骑就是五六十公里。
“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乏和累。为尽快完成灌区规划,一年只回家一两次,吃住都在乡村,走到哪吃住到哪,根本没有节假日之说。”回忆往时艰辛,武忠贤语气平淡。
1985年1月,工作刚3年的武忠贤被任命为桃曲坡楼村管理站站长,面对破烂不堪的田间渠道和水费居高不下的现状,他骑着自行车,跑遍灌区的每一条渠道,走进每一户群众家里,和群众一道浇地灌溉,分析水费高、负担重的根源。摸清情况后,他带领站上职工和群众一起实施方田建设,改造渠系,平整土地,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量浪费,并在辖区内率先提出和推行“送水到地头、收费到农户”等两票两卡制度,减少收费环节,彻底改变“灌区群众没少出钱、管理站收费难”的尴尬局面。

渠道工程
1998年,由武忠贤负责的灌区方田建设,节水增产效果显著,灌区所辖县区均被确定为陕西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其中“送水到地头、收费到农户”的先进经验被省水利厅当作灌区管理的典型进行全面推广,为全省推行水费廉政建设“三四一”制度提供了实践依据。此后,在两票两卡的基础上他又在灌区推行了农灌水费“三公开、两不准、一到户”制度。
2000年武忠贤任桃曲坡水库管理局局长,为减轻农民负担,他又在灌区全面推广按时计量收费,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实行“送水到户、计量到户、收费开票到户、建帐到户、张榜公布”的“四到户一公布”制度,使灌区群众浇上明白水、放心水。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达31个,亩均节约水量达25%以上,亩次浇地费用降低30%,受到灌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业水价改革政策宣传
攻坚克难 矢志不渝 构筑水利民生坚实屏障
铜川水资源短缺尤为突出,全市境内地表水总量约2.2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为276 立方米,仅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280立方米的21.5%,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曾经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西北煤城处于严重的水荒之中。每到干旱少雨季节,许多单位居民车拉肩挑,甚至要到几十里之外的地方拉水饮用,不少工矿企业被迫停产。为解决铜川水荒,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建设马栏河引水工程。
马栏河引水工程引水隧洞横穿老爷岭,地形复杂,处地下水位以下,洞线之长、断面之小、地质之差、条件之苦仅次于引大入秦盘道岭隧洞,堪称亚洲第二隧洞。由于工程条件差、技术难度大,施工极其困难,4年时间只完成隧洞掘进8302米,平均月进尺188米。3800米的洞内供电线路,5500米的运输距离、4000立方米的日涌水量;最大塌落高度8.5米,塌落长度20米。“淤泥万米洞,险恶伴身旁,是夜不见星,无云雨依旧”。马栏引水隧洞施工难度前所未有。
1997年3月,武忠贤出任马栏引水工程常务副指挥,不服输的他,一上任就将工程指挥部搬进施工现场,不分昼夜坐阵指挥,提出一系列的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保障措施。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月、每旬、每日、每班,开展劳动竞赛,主持技术攻关,创新施工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广大工程建设者在复杂的施工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了超长距离通风、超长距离运输、超大容量排水等六大奇迹。实现一年时间完成两年开挖任务的历史性突破,铸就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团结互助、敢为人先”的马栏精神。
1997年12月24日,马栏隧洞全线贯通。1998年9月28日,马栏工程提前三个月竣工通水。时任铜川市委书记刘遵义深情地对桃曲坡管理局的领导说:“你们供给铜川的是救命水、团结水、稳定水啊!”
红星水库

尚书水库
居安思危方能行稳至远。面对铜川有限的水资源,此后,武忠贤先又后负责实施了桃曲坡水库溢洪道加闸工程,接收了位于东干渠和西干渠尾的富平县红星、尚书两座小型水库,实现了三座水库的联网调度,使灌区31.83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由46%提高到72%。先后利用世行项目、农发项目、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等,完成了三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东西干渠及民联干渠改造、高干渠改造、岔口枢纽与南支渠连通、低干渠输水项目等23个骨干工程项目,使灌区的蓄、输水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干支渠衬砌率达到81%,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2提高到0.67,年均节约水量1200万立方米。
按照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管养分离”总要求,武忠贤主张划分标段、竞标上岗,实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改革,将标段养护结果与管护经费和职工工资挂钩,实行“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余归己”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促进灌区种植结构调整,使灌区农作物粮经比由此前的8:2调整到7:3,年均粮食增产2000万公斤,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为灌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勇于担当、敢于突破 用行动践行水利人的初心使命
桃曲坡水库位于渭北高原沟壑地带,由于长期受南北向河流切割及沟蚀发育的影响,加之黄土塬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源、卯、梁相间,植物较差,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1995年,身为副局长的武忠贤亲自主持编制了《桃曲坡水库库区千亩果林基地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并于1998年建成桃曲坡水库千亩果林基地,被省水利厅树立为“水库流域治理的典范和绿色企业的样板”。2000年,任桃曲坡水库管理局局长后,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桃曲坡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塬、坡、沟、坎、渠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全面开发,不仅使库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库淤积大大减少,而且让库区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花香、两季有果的绿色生态风景区。2002年10月,依托桃曲坡水库近坝区水土资源开发的锦阳湖生态园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年管理局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12年被命名为省级水保示范园。
细水长流,故成不绝之势;持之以恒,方能厚积薄发。在武忠贤领导下,桃曲坡坚持每年投资100余万元用于水库库区、灌区渠道及单位厂区、办公区、生活区绿化、美化。近10年来累计在渠道两岸栽植风景树木11万余株,绿化渠道148公里,初步形成了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成为灌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农业灌溉是建局立局之本、城市供水是强局富民之路,水利施工是做大做强之根,生态旅游是展示单位形象之策,这是武忠贤任局长时给桃曲坡管理局定下的发展战略。为使灌区走出发展困境,2001年,武忠贤与班子成员达成一致,果断决策:挺进铜川新区供水市场,实现单位由经营源水向商品水业务的转变。同年10月19日,桃曲坡管理局正式接管铜川新区城市及居民供水业务,开创了陕西省水管单位接管地级市供水业务之先河。随之,为适应市场需求,又先后筹措资金9700万元建设了铜川净水厂一期和二期。如今,桃曲坡水库管理局所属的铜川供水有限公司已经拥有自来水用户600余户,实现向华能电厂、陕西陕焦化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供水,年供水量达1000万方,供水效益持续攀升。

“由单一农业灌溉扩展到城市供水、工业供水,这相当于过去卖的是小麦,现在卖的是面包。通过延伸供水产业链,不仅实现了一条龙管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城市工业供水弥补了农业灌溉水费收入的不足,保证了灌区正常发展。”武忠贤说。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武忠贤团结和带领桃曲坡人按照省水利厅党组提出的“事业发展我发展”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确立了“以水为主、突出发展”的经营理念和“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凝结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桃曲坡精神,提出了构建文明、富裕、和谐桃曲坡的奋斗目标。勤劳朴实的桃曲坡人凝智聚力、勇于挑战,顽强拼搏、克难攻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在富民强局的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先后于2005年、2006年完成管理局机关楼建设搬迁、职工4、5、6号楼建成使用,极大改善了工作办公条件和职工住房条件,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十一五”以来,管理局工农业供水收入、职工年均收入分别保持21.4%和25.3%的高速增长,2012年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职工人均收入达到5.1万元,处在厅直灌区前列。

桃曲坡水库
而今,桃曲坡农业灌溉年均斗口引水3500万立方米,城市供水保持20%的高速增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水利施工队伍不断壮大,年均产值5000万元,成为管理局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旅游稳步发展,已成为桃曲坡风貌展示的形象窗口。
武忠贤35年不遗余力的付出,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铜川、乃至整个渭北高原的人民群众阻断了“水患”,奉献了一股“清泉”,改善了当地发展环境,盘活了当地经济,谱写了一曲“情系水利,心系民生”的时代赞歌。(文/刘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