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水利万物而不争”,他同他从事的水利工作和无数水利工作者一样,默默耕耘、执着坚守。白绸衣,黑布裤,鹤发朱颜,精神矍铄,刘世洲端坐在桌前,回忆着在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工作的那些时光和点滴往事。
1962年5月,20岁的刘世洲毕业于武功水利学校,12月,被分配到陕西省交口抽水灌溉工程局(交口抽渭管理局旧称),先后在灌溉科、科技办等部门工作,曾任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在这里留存着他与渭水作伴大半生的故事,也是在这里他见证了交口灌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上善若水,渭河水流进“地里头”
渭北旱塬一带,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雨热同季、干旱威胁较大,过去常常没有水,既缺少雨水,也难以利用渭河水。“水荒百日,旱荒一年。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百姓苦不堪言,常发出“十年九旱难逢甘露”的哀叹。像刘世洲一样的交口抽渭水利人,做梦都想着解决群众吃水用水的难题。
1960年2月,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工程开工建设,两年后,刘世洲来到灌区上班,工作的第一站便是灌溉科,一待就是18年。到岗后刘世洲便和同事们到基层站搞测量,1963年春季,灌区试抽水后,第一次实施灌溉,他和一位年长的老同志负责四条斗渠的灌溉管理,从斗渠走到渭河边巡查,送水到田间、服务到农户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算是交口灌区最早的灌溉管理员,常和群众们一起去田地里浇灌。“国家把这块土地交给咱们,就是使命。”刘世洲追忆起过去的工作说道,“要保障群众用水,条件再难都要把机子开启。”当时灌区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工程建设还在紧张地推进中,群众吃不饱喝不够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灌溉到晚间,群众依然挎着木篮,拿着馍馍给他们吃。刘世洲说他们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当好“灌区人民的儿子”,不敢多收群众的一分一毫,常常是白天忙,顾不上吃饭,饿到后半夜,凌晨时分才往回走。
1970年4月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一个以渭河为水源、灌排结合的大型多级无坝电力抽水灌区开始大展作为,使灌溉事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交口水利人齐心协力,以抗旱减灾为已任,引导群众浇“增产水、致富水”,坚持落实“冬饱、春早、夏抢”的工作方针,始终抓早动快、千方百计多抽水、多浇地,使灌溉生产稳步向前。1990年,省交口抽渭管理局被水利部评为“抗旱灌溉先进集体”。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里,平均年渠首引水量达2.1亿立方米。如今,灌区所辖西安、渭南两市6个县区21个街镇,受益人口80万,设施灌溉面积1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2.96万亩。
有了灌溉,田地里的作物基本都能适时喝饱水、喝足水,茁壮成长,养育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这里,逐渐摆脱了困扰大家多年的缺水困境,昔日的旱塬,今朝已是物华天宝、誉满关中了。
并肩作战,改革发展浪潮里“谋出路”
听刘世洲讲起交口灌区水费廉政建设工作时我们得知,1989年前后,灌溉用水事业在发展中有曲折,也在曲折中求得发展。当时,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原来的灌溉专业队或管水组织已基本取消,用水时由斗长把水包给村组管水员。这些村组管水人员乘收水费之机胡摊乱派,层层加码,不仅使水管部门背了“黑锅”,更是加重了群众灌溉负担,挫伤了群众用水积极性,出现了“渠里有水无人用,群众要水无人管”的上急下急中间疲的“肠梗阻”局面。
在灌溉时候,他常常是一多半的时间都亲自跑去基层调研检查灌溉工作,在一次暗访中,他在与群众管水员的聊天中得知,这个管水员在一天一晚的灌溉中竟然多收了群众300多元。他为此感到非常痛惜,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交口灌区作为试点,探索实行水费廉政建设“321”制度,即三公开(水量、水价、水费向群众公开)、两不准(不准在水费标准外乱摊派、不准乘水费乱搭车)、一禁止(禁止浇人情水)。1991年,时任陕西省纪检委书记李焕政在交口灌区召开全省水费廉政建设会,1991-1994年省水利厅在交口召开3次现场会。并且在故市镇召开的水费廉政建设会议中,公开逮捕了一个农民管水员,在全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谓是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交口灌区不断探索、完善、总结推广了水费廉政建设制度,加强行业纠风工作,净化用水市场,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用水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规范实施了水费斗向组、组向户两级公布,收支双向公开的管理办法,还实施了以“合同供水,开票到户,五方(站、段、斗、组、户)对口,按季公布,双向落实,乡镇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合同供水改革,由供水单位和用水户直接签订供水合同,供需直接见面,从根本上减少了中间环节。1995年又将“321”制度改为“342” 制度,即在“两不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准实行综合水价、不准以个人揽财为目的搞水量大承包”和“禁止用非正式票据收费”的要求,灌区群众每亩地每年可减少不合理支出3-4元,全灌区每年可减少群众支出300-400万元,社会效益非常显著。1995年11月,省水利厅在交口灌区召开了全省合同供水现场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交口灌区的经验。
与时俱进,大搞经济建设“谱华章”
1992年,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刘世洲任交口管理局局长,此后,在他和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尝试改革和创新。在省内五大灌区里面,当时交口灌区综合经营十分困难,由于地理位置和灌区环境的影响,既不能开展水利发电,又不能满足城市供水。刘世洲说起交口灌区那段困难时期,也十分感慨:“厅领导都为此都感到十分焦急。为了改善这个局面,交口管理局开始提出‘挣、省、要’策略,即挣钱、省钱、要钱,挣钱便是灌溉供水和多种经营,要钱便是向省厅和中央要项目、要投资,省钱自然是节约发展资金。”
在这个策略的指导下,交口灌区做了几件大事,综合经营快速发展。1993年成立秦东开发公司,并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巩固老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3年左右已形成了以水利设计施工、机电安装调试为龙头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二级施工企业渭河工程局。1998年春,开发沙苑,管理局租赁了大荔沙苑地区沙荒地700亩,租期50年,当年平地、当年建设,种植苹果、樱桃等水果,逐步把“沙丘”变“良田”。还推行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和综合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同年9月,经省水利厅批准,将交口抽渭管理局沙苑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确定为“陕西省节水增效灌溉工程示范基地”。

灌区管理得到规范,并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秦东公司,到沙苑开发,再到依托工程,整合资源,组建工程局,交口灌区综合经营迈出了坚实一步。
举贤使能,树人育才涌现一批“千里马”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交口抽渭灌区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破格选拔重用优秀年青干部,公开招聘站长和工程局领导,使交口灌区源源不断涌现优秀人才。
1997年7月,管理局决定在此后的5年内,每年从30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中,选派10-20名去大专院校脱产学习。9月初,就已经安排了11人到西安理工大学学习。刘世洲说,“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需要人才,交口抽渭的事业离不开人才。管理局为青年职工学习提供了优渥的条件,这批选送到西安理工大学的年轻人,他们上的是职工班,并且是脱产学习两年之久,切实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97年的时候,灌区有大批职工即将退休,为了解决人才断档问题,同时也解决这些职工的后顾之忧,交口管理局创新人才管理办法,面向即将退休职工的子女,组织了严格的考试,有71人通过了考试被招录,并安排他们分别到陕西省水利学校和陕西水利技工学校培训学习,掌握工作技能,为干部的新老交替和交口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当年招录的这一批年轻人已是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坚守、闪闪发光,涌现出了几名水利部技术能手。
交口抽渭管理局以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为目标,努力形成“靠得住、有本事、重民意”的用人导向和“看成绩、看主流、科学化”的管理考核机制。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逐年降低,综合素质和知识层次逐年提高,为单位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人才管理和教育培养成绩得到广泛认可,先后为厅系统输优秀领导干部10余名。
刘世洲老人在讲述交口灌区的变化发展时,眼里闪烁着光,他提起有一个革命时期曾在灌区待过的台湾老兵,前些年从台湾回来,惊讶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叹“这里真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啊!”虽然退休已近20年,他说自己依然感怀交口抽渭伟大的事业,依然秉持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希望世世代代的交口抽渭人要“当好灌区人民的儿子”,敬畏灌区的人民,敬畏灌区的事业!也祝愿灌区发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文/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