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记82岁“水利老兵”梁俊亭的水利情

2021-09-17 21:24:35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张静)他深耕水利领域改革,创下了当年宝鸡峡礼泉总站年斗口引水1.59亿立方米的灌溉纪录;他攻坚克难,主持参与研制成功的U型渠道混凝土衬砌机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省科技展览金奖等7项大奖;他夜以继日,编辑出版了《抽水站的机电管理和维护》一书,使得更多站点管理有了理论指导……1987年,他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
  
  他就是从1958年投身水利事业到2000年退休,现已82岁高龄的“水利老兵”——陕西省劳模、宝鸡峡管理局礼泉总站站长梁俊亭。在长达42年的水利工作中,他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现年82岁的梁俊亭出生于1939年。1958年7月,他从陕西省水利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渭河管理局,从此便开始与水“结缘”。
  
  “只为更多的庄稼能浇上水”
  
  刚参加工作,梁俊亭就参与了当时的宝鸡峡管理局帝王、板桥抽水站的施工建设与设备安装工程。
  
  梁老清楚地记得,那时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为了完成建设任务,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没有机械设备,就靠人工来操作;水泵磨损,就把叶轮拆开,自己学着修补,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着。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时不时会有意外发生。因为当地条件差,各个站点联络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改善这个现状,他们向上级申请安装固定电话,然而就在架电话线的过程中,梁俊亭在下坡时一不小心踩空,大腿不幸骨折。当时没有出行交通工具,一位职工只好向当地的生产队借了一辆架子车,才把他拉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
  
  出院后,梁俊亭没有休息,拄着拐杖还要去上班,只为更多的庄稼能浇上水。
  
  1964年,梁俊亭光荣入党。时值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他以身作则,不分昼夜地奔波在抽水站。水利工作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对此他说,吃苦在先,享福在后,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做好各项工作。

泔河二库管理站
  
  由于梁俊亭常年在基层工作,对抽水站的工作可谓再熟悉不过了。因此,1975年到1976年,他被陕西省水利厅选调到厅机关,参与编写《抽水站的水电管理维护》。该书出版后发行到全省乃至全国,因为涉及水利一线工作,这本书对当时抽水站的水电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意义,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此后的1979年10月,梁俊亭被调入陕西咸阳礼泉县境内的史德管理站、礼泉总站,开启了他人生的新阶段。
 
  “做水利改革的领头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在礼泉总站仅仅几年,梁俊亭因工作成绩突出,于1984年被任命为宝鸡峡礼泉总站站长、党总支书记。从此以后,他愈加努力,劲头越来越足,勇做“水利改革的领头人”。
泔河二库俯瞰
  
  梁俊亭上任后,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际,率先在全灌区建立了定额配水加定额灌水的科学灌溉制度,用水浪费减少了15%,粮食平均亩产却增长了20%以上。
  
  梁老讲道,那个时候没有车,他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站去检查工作。当时因为一个站到另一个站的距离有些长,他时常来不及吃早饭就骑上车走了,走到哪个站就在那里随便吃点。有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有时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可以想象在渠道两边狭窄的道路上,一位水利工作者刮风下雨都在骑行着,平均一天要骑二三十公里,如今,梁俊亭骑过的自行车印早已没了痕迹,但却深深地埋藏在他所骑行过的每一片土地。
  
  1986年,他又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单位内部大胆试行经费包干和职工浮动工资制。仅此一招,使该单位斗口供水量连年登高,一再打破纪录。
  
  梁老回忆说,当时单位每年到年底都要进行总结评比,完成好的进行奖励,完成不好的还要受罚。他们会将任务落实到个人,奖励也落实到个人,奖罚分明。此外,还通过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就这样连续几年他所在的礼泉总站都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他在采访中说,如果不是这套制度,他根本就完成不了上级交代的任务。这项制度,不单单是为了激发职工积极性的一套管理制度,更是敢于创新的一项水利改革制度。作为领头人,他做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1987年,梁俊亭因“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业绩被编入《陕西英模大辞典》。
  
  1988年,企业承包的浪潮正在全国兴起,作为“靠天吃饭”的水利单位怎么办?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查,他果断地提出:强化管理,搞活经营,走以水养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承包道路。
  
  在党政领导班子的支持下,他提出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干部实行聘任,职工优化组合,段斗干部任免权下放一级管理,职工工资与单位经济效益挂钩浮动,段斗干部以引水量多少定工资。
  
泔河水库
 
  梁老介绍,灌溉一般分冬灌、夏灌和春灌,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分配浇灌任务。当时有些单位用水积极性不够,有些则不按时用水,更有的地方逃避责任懒得去灌溉,全靠天下雨。针对此,这些改革措施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了,职工和段斗干部人人有了责任感和危机感,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紧接着,他又把目光盯住了决定单位效益好坏的经营管理办法改革,啃起了这块最复杂、难度最大的“硬骨头”。1989年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0年推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1992年最终完成了向“双文明建设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过渡,四年迈了四大步。单位内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从而经受了连续几年干旱与雨涝交替等的严峻挑战。单位经济效益逐年上升,灌区粮棉油生产稳定发展,苹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产值大幅度提升。

灌区渠道
 
  此外,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他十分重视水利科技革新和推广使用。他主持、参与研制成功的U型系列渠道混凝土衬砌机,1991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并获得国家专利,1992年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和省科技成果展销会上获金奖,陕西省专利局银质奖等。
  
  党的十四大以后,他又提出了“换脑子,转机制,上台阶”的经营方针和按亩承包收费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为陕西最大的灌区增绿添彩。

人工悬河,98公里塬边渠道
  
  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为了工作,梁俊亭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家安在了单位。他白天忙灌区的行政管理等工作,晚上经常加班到一两点,不是写计划、出总结,就是制定管理办法。40多年,他与“水”为伴,视“灌区”为亲,兢兢业业奉献着。
  
  1992年的一天,他正在杨凌示范区参加宝鸡峡召开的管理工作会,突然觉得心慌、头疼,开会途中他不得已只能请假。到了医院后,医生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心脏病,要接受治疗。梁俊亭病倒了,因为他太累太累了。即便如此他还不甘心,因为他还有制度要完善,他还有技术要研究,他还有更多的试点没开展,他舍不得离开这个自己奉献了一辈子的水利事业。
  
  基于身体原因,梁老于1994年退居二线。而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工作,还惦记着灌区的各种事情。于是他利用调养时间,特意培养了一个“接班人”,就是想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工作经验无条件地传授给这位年轻后生。梁老用心培养的这位年轻人如今也成为了陕西省水利系统的一名优秀工作者。

宝鸡峡灌区武功县小麦基地机械收获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
  
  正如梁老所说,“我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水利工作者。我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热爱的水利事业,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梁俊亭是全省乃至全国千百万常年奋战在水利战线中的优秀代表。他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他心系水利,乐于奉献,是陕西水利战线中涌现的一个标杆;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代水利人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展现了新一代水利人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向他们致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