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度春秋,“一树桃李”把陶文铨辉煌成一部传奇。
一生铺路 你从不停止甘为人梯的脚步
燃烧自己 你尽全力照亮最广袤的土地
你用苍茫的身影 扬帆指路
你用睿智的曙光 细心呵护
一树桃李 你把毕生所学传递
满目青青 一腔热血化春风
坚持教学一线
累计为12000名学生传道解惑
爱国奋斗 建功立业
——引自2019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陶文铨:致敬词。
一片叶
1939年3月,陶文铨出生于浙江绍兴。1957年,交通大学主体全部迁往西安。刚从绍兴稽山中学读完高中的陶文铨凭着对交通大学的满腔心仪,报考了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
为什么要报考交大?“当初一是被交大毕业的钱学森先生的报国故事深深打动,坚定了心就是要上交大,二则是当时教育部介绍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以去热力发电厂、原子能反应堆,对青年而言,那可是很新颖的事情,很有号召力。”
交通大学举校西迁,史无前例,从大上海到大西北,两地经济发展悬殊,工作和生活条件差距很大。据说,当时的西安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如今,陶文铨仍会时常想起当年的选择,以及那群星闪耀般为他照亮前行路的一位位前辈。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著名的热工专家陈大燮。由于条件受限,陈大燮所在的动力系最初是不迁往西安的。但作为教务长的陈大夑坚决支持西迁。1955年6月11日,陈大燮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迁校西安是政府的决定、祖国的号召,对国家工业建设意义重大,我们要坚决响应号召。”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的陈大燮,以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一个交大分设两地,师生设备互相调剂”的建议,成为后来交大迁校新方案“一个交大,两个部分”的雏形,最终形成了今天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两所名校。1957年开学典礼,陈大燮在讲台上说:我是个教务长,既是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也是上海部分的教务长,但是我上课首先要上西安部分学生的课。后来,陶文铨还了解到,抗美援朝时期,陈大燮积极赞成他唯一的女儿参军前往朝鲜,交大要迁校他主动表态完全支持,把全家都带到了西安……陈大燮是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十多个全国性的职务。在上海时,毛主席曾接见他两次,陈毅对他也很熟悉,可他从来不与人提起这些。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把我的积蓄交给党组织。”——把自己一生积蓄的3万元捐给学校作为奖学金。这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再后来,陈大燮妻子去世的时候,女儿又把父亲留给母亲生活费节余的部分捐给了陈大燮奖学金。这些年,陈大燮的女儿还一直在捐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300位优秀学生获得陈大燮奖学金。陶文铨说,陈大燮教授的事迹就是西迁精神的最好诠释。
还有另一位陈学俊先生的故事。当时陶文铨已经留校当了老师,随队前往上海锅炉厂讲课,刚好与陈学俊共住一间房。两人一个讲传热学一个讲锅炉学,有空的时候晚上会一起到办公室备课,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陶文铨才知道了他的故事:陈先生原本家住上海牯岭路,在国际饭店附近一个小巷里面,有一套很好的住宅,放到现在可能价值几千万,但当时他却舍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把房产无偿捐给当地房管局,义无反顾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若非与其深入交流,陶文铨也不会知道这个故事,而当年西迁的队伍里,又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呢?陶文铨不禁想到。
“交大西迁,扎根黄土仍然枝繁叶茂,我便是这棵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叶。”这一片叶,汲天地之精华,蓄乾坤之雨露,降润泽之甘霖,森森然育出一树桃李,这也许是陶文铨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一树桃李
自1966年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的55个春秋,陶文铨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虽然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他已经讲过无数遍,但每次课前他都会修改PPT,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为满足留学生的修课需求,陶文铨在70多岁高龄时,毅然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数值传热学》,从开始指导研究时就以“勤奋、进取、求实、融洽”的座右铭培根固本,化育灵魂。他十分注重宣传西迁前辈陈大燮、杨世铭先生的事迹,尊师崇教,常以老一代西迁教师的优秀事例为榜样,多次在全国范围宣讲西迁精神,言传身教,让优良风气代代相传。他常常对组里的年轻老师介绍热工前辈们的优良学风,引用老教师陈钟颀教授名言:“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上一遍就要有上一遍的体会和收获。”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一次,正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的他,特意提前归来,从机场直接赶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甚至某次上午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他下午就出现在了教室门口。“我讲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课,都要对学生负责,对几百双眼睛负责。”在传热学方向的青年教师们刚参加工作时,努力帮助他们过教学关;在自己承担多年的主讲课程上,热情邀请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小组,把积累多年教学经验及资料给青年教师分享。他还积极扶持青年教师争取科研项目,让青年教师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并推荐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组织中任职,为学校建设了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一年365天,除了除夕给自己放个假,陶文铨几乎全年无休。
在陶文铨的带领和全体成员的努力下,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许多已经成为校、系领导或者学术带头人。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学校设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用于能源动力学科优秀教师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这是怎样的“一树桃李”?迄今为止,陶文铨教过1.2万余名学生。1988年至2018年期间,他已经培养研究生180多人,其中81人获博士学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国内相关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他指导的学生中涌现出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他所带领的团队自1997年组建以来,先后荣获科技部创新团队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形成了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
一部传奇
60多年来,陶文铨一直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开创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多个“首次”和“率先”,推动与促进了我国数值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令世界瞩目。
在强化传热方面,他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研究了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湍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高效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研发、微细尺度流动和传热的研究、多尺度系统/过程建模等。
在数值计算传热方面,他提出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
1986年,在西安交大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首次将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引入国内;1996年,牵头组建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计算框架体系,发展了界面耦合的重构算子和耦合理论,对解决不同尺度间跨接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高效低阻的强化传热技术,突破了国际上“气体阻力增加必大于传热强化”的传统理念,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成果应用于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杭氧换热器公司等合作;开发多个系列的换热器新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经济效益显著;他提出的绝对稳定高精度格式,摒弃国际上保持30多年的半隐假设,创建系列全隐算法,构建了快速收敛高精度的计算传热学的宏观计算新体系……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他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都已用于工业实践,对我国气体管热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陶文铨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换热器为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截至目前,陶文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近30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4部,编著的《数值传热学》研究生教材与《传热学》(高教版)是目前我国热能动力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使用最广的两本教材。 他带领的团队共获国家科技奖9项,其中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项。与国际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共建合作平台15个,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6项。创建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发起创办ASCHT和IWHT两个系列国际会议,引领了国际计算传热及强化传热学科的发展。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研究成果指导了航天超级隔热材料及大型舰船偏流装置冷却技术的设计,发明了气体及液体强化传热新技术;授权发明专利80项;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自2000年以来,2001年获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2018年荣获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至今为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校长。(文/王遂社 吕培涛 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