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贵州:70年社会经济变化翻天覆地

2021-06-06 15:30:0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会议现场
 
  6月5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新中国成立70年,贵州经济增长速度前所未有,全省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6.23亿元到2018年的14806.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4元增加到41244元,贫困人口由1840万减少至155万……社会巨变,数字可见。
 
  70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大战略行动,加快三大国家级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瞩目成就。
 
  扶贫开发成就显著决战脱贫攻坚打造贵州样板
 
  70年来,尤其是大规模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全力打好“四场硬仗”,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1978年,贵州省贫困人口总数高达1840余万人,2018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55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前所未有,2013年至2018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33个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4.3%。
 
  同时,积极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2015年,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搬迁扶贫“当头炮“,计划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2018年,贵州又率先在全国系统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在统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创造性探索形成以“六个坚持”、“五个三”和“五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保障体系。目前已完成搬迁入住140余万人,今年上半年将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任务。
 
  数据显示,贵州减贫人数和减贫幅度、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贵州跨越
 
  70年来,贵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省经济总量实现从几十亿到百亿千亿、再到万亿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全省经济总产值仅6.23亿元,改革开放后,1984年突破百亿元,2000年跨过千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高达14806.45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先后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赶超跨越。2012年至201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三。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贵州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成倍增加。194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4元,1992年跨越千元大关,2009年首次突破1万元,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高达41244元,是1949年的937倍。同时,全省财政收入也从1952年的1.2亿元达到2018年的29175.66亿元,财政实力持续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体现贵州力度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调优结构加快转型,全方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制造业为重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农村产业革命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后,贵州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全省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96.5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059.7万吨。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5.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276.74亿元,增长440倍。近年来,贵州大幅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2018年,全年减种玉米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6万亩,茶叶、辣椒、火龙果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37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7万户,冷库实现县域全覆盖、库容达到120万吨。农村产业草命带动农业增加值增长6.8%,带动204万农户户均增收1.01万元。
 
  深入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党的十八以来,贵州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新路,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实施“双千工程”,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工业经济迈上新合阶。“双千工程”实施以来,已对全省3918户企业进行了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2300多家。201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378.91亿元,是1978年的287倍;十大千亿級工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5%;手机、平板电脑、吉他等产品实现了从空白到赶超的跨越,工业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达到1.1亿吨,发电量达到2118亿千瓦时,平均每天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83倍。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70年来,贵州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传统服务业为主逐步向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化的过程。194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仅0.28亿元,2018年达到6891.37亿元。1978年,全省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高达62.2%,2018年,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高到51%。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等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旅游业持续“井喷”,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増速均达30%以上,2018年,全省旅游人数增速居全国第一位,高铁和民航进出旅客突破1亿人次。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5%以上。
 
  以大数据融合发展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积极实施“万企融合”“百企引领”大行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历时22年的“中国天眼”建成使用,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24.6%、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截止目前,贵州拥有大数据企业9500多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户,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十一位,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位全国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6%。
 
  发展支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贵州速度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贵州抢抓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文件等政策机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入力度,建成一大批优势项目,为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莫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303万元,2005年超过千亿元,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1.55万亿元,2018年增长15.8%、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交通方面。经过70年发展,贵州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建设先后进入高速时代、高铁时代和地铁时代。2018年,贵州获批建设交通强国西部试点省,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高铁”项目全部获批建设。2018年,全省公路里程达19.69万公里,是1949年的101倍;铁路通车里程达3560公里,是1957年的24倍;高速公路达到6453公里,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居全国第一,通车总里程位列全国第七;高铁总里程达1262公里;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水利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先后建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夹岩、马岭、黄家湾、凤山等大型水库相继开工建设,“县县有中型水库”项目全部开工、建成投运74个县,“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的格局正加快形成。能源、信息等基础产业方面。“县县通电”“乡乡通电”“村村通电”到“户户通电”,2018年,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突破6000万千瓦,基本形成“三横一中心”500千伏主网架,覆盖所有市州;43个县通天然气管道,天然气供应量8.92亿立方米;通信光缆达96.9万公里,互联网出省带宽达9130Gbps;贵阳被列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并跻身全国十三大通信枢纽。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6平方公里提高到2018年的1783平方公里;全省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7.5%提高到2018年的47.5%,黔中城市群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人;率先提出并实现农村“组组通”公路;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网络信号,100%建制村通客运,100%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40网络覆盖。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改革扩开放展示贵州形象
 
  深化改革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贵州以供给侧结枃性改革为主线,实施1700多项改革,形成2170多项改革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变”、行政审批、能源、司法、生态文明体系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30多个方面的系统性改革试验。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贵州加快推进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板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是1978年的462倍。形成以贵安新区为龙头的“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64个开发区列入国家目录,数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升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连续举办十一届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大力开展产业大招商和优化营商环境大提升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3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年均分别增长27.5%和18.3%。
 
  生态底线越守越牢生态文明建设彰显贵州底色
 
  70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治理成效明显。强力实施“双十”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全域取缔网箱养鱼。2018年,贵州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县城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1.5%和90.8%。
 
  绿色生态建设加力。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完成营造林3340万亩,近五年减少石漠化面积830多万亩,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7%,全省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贵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0%。绿色改革成效显著。近年来,贵州积极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草,在生态文明地方立法、生态司法机构组建、生态环境问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率先开展制度创新,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二。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进“民生三感”体现贵州温度
 
  70年来,人民生活逐步由贫穷、温饱向实现全面小康加快迈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新增强。
 
  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省全社会就业人数由1949年末的600.89万人增加到2018年末2038.5万人,増长3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26.9万人。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92元,是1949年的33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是1949年的201倍。
 
  教育水平大幅提高。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贫困高中生、中职学生学费全免。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和贵州大学新校区基本建成,贵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十三五”以来,贵州参加高考人数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十位。2018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现固率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比2012年分别提高12.4、25.8和10.5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显著。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农村中小学校校医配备、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五个全覆盖”。2018年,每千人床位数达到6.51张,比2012年增加3.3张。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18年,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23.6万例。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贵州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03万人、640万人、257万人和356万人。
 
  70年风雨兼程,社会经济变化全面而深刻,贵州正努力撕下贫困标签,贴上靓丽名片,以全新面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王秀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