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黄河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黄河流域湿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系统,众多的水库、湖泊、沼泽,仿佛镶嵌在祖国北方的一串明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中这首千年传颂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洽川湿地的美丽景色。《诗经》中描写湿地美景、湿地生活的诗句很多,“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采,南涧之滨”“绵绵葛,在河之浒”“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描写了“洲、沼、沚、滨、河、浒”等湿地美景,也记录着华夏民族逐水而居的幸福生活,彰显了人与湿地环境的和谐关系。
“黄河陕西段719公里,黄河流域陕西段湿地资源丰富,有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及河流湿地四类湿地11个湿地类型,占全省湿地类型总数的91.70%,总面积213634.67公顷,占陕西黄河流域面积的1.60%。”据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湿地研究所谢治国所长介绍,“其中,河流湿地面积171071.85 公顷,占陕西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的80.08%;湖泊湿地面积7597.92公顷,占陕西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的3.56%;沼泽湿地面积10729.82公顷,占陕西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的5.02%;人工湿地面积24235.08公顷,占陕西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的11.34%。陕西黄河流域湿地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和中转站,湿地鸟类种类多、数量大、保护等级高。有国家Ⅰ级保护5种,分别是遗鸥、黑鹳、大鸨、丹顶鹤和‘东方宝石’朱鹮,国家Ⅱ级保护12种,省级重点保护19种。”
陕西湿地资源相对偏少,但类型丰富,尤其是黄河流域,多处在生态脆弱区域,因此生态价值极高。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将湿地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事项,2006年发布了《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2008年8月,陕西省政府公布《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列入了55个重要湿地,其中黄河流域38处;建立了各级各类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黄河流域6个,总面积19.34万hm²,受保护湿地面积5.54万hm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43处(含试点),总面积56529.07hm²,涉及黄河流域共31处(含试点),总面积35897.45 hm²,占全省湿地公园数量的72%、面积的63.50%。省林业局作为湿地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规划和制度方案,为湿地保护、恢复重建、科普教育、科研监测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地市依据湿地保护工作需要,也出台了保护法规和制度,西安市、渭南市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湿地保护条例》。
洽川湿地,美从《诗经》来
黄河洽川湿地蒲草茂盛,芦花飘香,水美鱼肥,百鸟歌唱,一派美丽的黄河流域生态风光。这里已经成为游人享受黄河沿岸乡村美景的绝佳胜地。
洽川湿地是黄河中游河流湿地的典型,洽川,是诗经《关雎》的诞生地,足以管窥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如今已是陕西旅游的一张名片,这里风景别致,鸟语花香,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这里以“一条黄河、十里荷塘、百种珍禽、千眼神泉、万顷芦荡”闻名遐迩,虽然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处女泉,从名字就可以感悟到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相传太姒在嫁给周文王之前的青年时代,常常在这里沐浴,和同乡同龄的翩翩少女一起,在黄河岸边的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载歌载舞、辛勤劳作。10月18日,是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后的周末,初晴的天空一片瓦蓝,在洽川黄河湿地处女泉景区,万顷芦荡随风飘荡,十里荷塘间珍禽齐飞。景区讲解员告诉记者,处女泉实际上是个泉群,大小泉眼无数,大者如车轮,小者如蚁穴,水的浮力极大。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每到冬季雾气腾空,绵延十里不绝,而且泉水富含硒、铜、锶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处女泉的泉水不像一般泉水那样,而是从覆盖泉眼的沙层中涌出,如果踩在泉眼上,泉涌沙动,如绸拂身,会让人感到无比畅快。
合阳湿地,正在重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昔日美景。
据合阳县湿地办主任乔天民介绍:“经过多年不断改善,科学修复,黄河洽川湿地生态、地热资源、植物群落多样性已得到很大提高。处女泉景区候鸟逐年增加,种群种类也越来越多。据监测统计,之前鸟类群种数目是148种,现在已经上升到168种,其中最著名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原来只有2000多只,现在已经达到5000多只。”
三门峡库区湿地,天鹅翩翩舞
黄河流域湿地主要包括黄河源区湿地、若尔盖草原区湿地、宁夏平原区湿地、内蒙古河套平原区湿地、毛乌素沙地区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下游河道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等八个分布区,总面积约为280万公顷,占全国陆域湿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
三河口黄河湿地公园位于陕西潼关县, 洛河、渭河、黄河在这里汇聚。洛河流入渭河,渭河汇入黄河。这段河域地势平坦宽阔,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这是黄河八大湿地之一的三门峡库区湿地的一角。
与三河口黄河湿地公园隔河相望的平陆黄河湿地,是三门峡库区湿地的另一角。处在晋陕豫交界处,横跨三门峡、小浪底两大库区,东西走向的中条山挡住南下的寒流,三面环山的地形为白天鹅提供得天独厚的越冬栖息地。
平陆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杨云格介绍,每年秋末冬初,白天鹅都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这里越冬。今年10月阴雨绵绵,气温持续下降,10月15日,平陆黄河湿地迎来首批十几只白天鹅,比往年提前一个星期。
深秋时节,这些优雅的精灵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在内蒙古河套湿地停留、休憩几天,继续南飞到黄河中下游湿地。在三门峡库区湖面,自由自在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或引吭高歌,或玩水嬉戏,给秋日的湿地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据了解,2019年秋冬季,这片湿地曾经吸引了大约1.2万只白天鹅越冬栖息。今年霜降刚过,本刊记者在三河口黄河湿地公园采访看到,远山枫叶红遍,湿地芦苇随风波动,滔滔河流向前翻涌,白天鹅引颈高歌于蔚蓝的天空……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画面。
沙漠湿地,“海子”如明珠
沿黄河逆流而上,在黄河“几”字弯外,黄河北岸分布着河套平原区湿地;黄河“几”字弯内,则是毛乌素沙地区湿地。据谢治国介绍“湖泊湿地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是调节当地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最为关键的自然资源。特别是随着毛乌素沙区植树造林、植被的逐步恢复,沙区里的‘海子’日益增多。”
河套平原区湿地是我国中温带候鸟迁徙繁衍的场所,北方重要的防沙生态屏障。如果说,河套平原区湿地是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的黄河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那么毛乌素沙区湿地则是典型的沙漠湿地。
毛乌素沙漠湿地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分布着大小800多个海子,大面积的绿洲、湿地、草原、牧场、农田及渔塘,是榆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红碱淖,是毛乌素沙漠内的淡水内流湖,也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素有“大漠明珠”之称。湖面水光粼粼,烟波浩淼,岸边水草丰盛,环境宜人,景色壮观,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乐园。
这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红碱淖湿地是候鸟迁徙的一个重要补给站,每年进入冬季,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栖息,其中包括白天鹅、大雁、黄嘴扁鸭等珍稀鸟类。这些鸟类一般在此短暂停留之后,就会继续南迁越冬。
今年天鹅的数量明显多于往年。随着湖区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以及近几年红碱淖湖区流域进入丰水期,从2016年以来,红碱淖湖区垂直水位提升了两米多,五年来湖水均有上升态势,环境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鸟类把这里当作“繁殖地”和迁徒途中的“补给站”。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干旱少雨,这一地区汇入黄河的支流很多,除沙漠低洼地带的‘海子’以外,库塘成为陕北湿地的另一形式。“陕西黄河流域库塘湿地遍布各地,以水库为主,池塘、鱼塘、山塘等小微湿地为辅。由于陕北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洪枯水量悬殊、泥沙含量大,这一地区内水库的主要用途是蓄洪、灌溉和提供水源。”谢治国介绍说,“水库在调节气候、蓄洪拦沙和特种养殖方面作用重大;陕北的池塘、鱼塘、山塘等小微湿地,在渔业生产、农业种植、动植物栖息、水产资源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若尔盖草原湿地,黄河上游的“绿宝石”
黄河“几”字弯外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区湿地和宁夏平原区湿地,因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逆流上朔至甘南川西地区,就进入若尔盖湿地。这片黄河湿地就是红军长征时历尽千辛万苦走过的那片草地。
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范围包括四川省的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甘肃省的玛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县,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若尔盖湿地是国家级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全国第二大湿地,全世界闻名的飞禽乐园。若尔盖保护区属高原寒温带湿润气候,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倒春寒频繁,解冻期长;秋季雨热同期,气温较高,降雨集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日照强,降雪少,昼夜温差大。
若尔盖的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若尔盖草原水源充足,河流蜿蜒曲折,牛轭湖星罗棋布,独成一湾独特的风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曲”是藏语对“河”的称呼。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这“九曲”,就是唐朝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黄河首曲所在地玛曲县还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城(玛曲,藏语即黄河)。
黄河源湿地,中华“水塔”日益美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
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的卡日扎穷山麓,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当地人称之为“玛曲曲果”。这就是黄河第一泉。
自黄河第一泉涌水,溪水(这段溪流叫“玛曲”)先向北,再向东,约2.1千米进入约古宗列盆地,在约古宗列盆地内回环曲折漫流,形成沼泽草滩和水泊地,大大小小的草甸水潭,呈绿色扇形分布,俨然孔雀开屏。在这个盆地,玛曲与其他小溪汇合,并不断接纳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的潺潺小河。小河蜿蜒进入盆地东北角的16公里长的芒尕峡谷,出盆地,进入玛涌滩。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继续东行20千米,进入星宿海。后转向东南流,又蜿蜒9千米接纳左岸支流杂曲,再蜿蜒6.2千米接纳左岸支流玛卡日埃,又0.6千米多接纳右岸较大支流卡日曲,水量大增,这片区域平坦,河水时而分汊,时而合流,最后合为三股进入扎陵湖。这就是黄河源湿地的中心地带。
黄河源区湿地是我国青藏高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源区重要的景观生态类型。
气象研究人员利用专项技术对黄河源区湿地进行遥感监测,并经野外实地调查测绘得出,1990年以来黄河源区湿地动态变化总体上呈现出退化特征,即河流、湖泊、沼泽湿地面积趋于萎缩,湖泊斑块数趋于减少,且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正向滩涂湿地转化。其中,以沼泽湿地面积的减少最为显著,其面积在1990年-2004年间就减少了近两百平方公里,而斑块数则以湖泊的减少最为突出,1990年-2004年的15年间减少了49块;苇地湿地自1990年以来呈减少趋势;相应的滩涂则呈增加趋势。
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规划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15年来,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项措施,逐步全面恢复包括黄河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黄河源所在的玛多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大规模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帷幕。2017年1月10日,“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正式在玛多县揭牌。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将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个保护分区,以及与保护分区重叠的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和国际湿地等归并整合。
经过连年治理,如今的黄河源区湿地面积日益增多,上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雪豹、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黑颈鹤、天鹅、斑头雁、白鹳、草鹭等珍稀候鸟频繁光临、年年徙居。
深秋时节的黄河源,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庄严的雪山,形态迥异的地貌,逐步枯萎的高山草场仍不失繁茂之姿,蜿蜒清澈的溪流纵横交织,日夜不息流淌,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奔跑,俨然已经是人间仙境。(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