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乡县走出了一条因茶兴业、因茶致富奔小康的产业扶贫之路。
全县茶园36万亩,规模、产量、产值均居陕西省产茶县之首,成为全省最大名优绿茶生产基地县;全县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全部产茶,种茶农户达7万余户,从业人员21余万人,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690元。
	
	
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
此时,正值初冬季节,在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山上却仍旧一片葱茏。云遮雾绕间,一排排整齐的茶树挺立着。在该公司的厂房内记者看到,一条由全自动萎凋机、自动化揉捻机、可视化发酵机等组成的全新生产线。
	
	
茶产业已经成为西乡县的主导产业。
原来,陕西之前是传统的绿茶产区,本身并没有红茶、黑茶和白茶的生产,全年基本只生产一季春茶,生产时间一个月,这样茶树鲜叶资源大约要浪费60%,经济效益也就要损失40~50%,使不少从事茶产业的茶农及企业的务茶、产茶的积极性并不高。2006年,陕西茶园面积将近9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只有5亿元,茶园单产只有27.5公斤,亩产值仅为1250元。
为了给陕西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乡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了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建站以后,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的科研专家通过前期调查发现,陕西茶制红茶品质相当不错,因此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的科研专家首先就进行了红茶的研制。
	
记者在西乡茶园鹏翔茶园里流连忘返。
“原来西乡县一点红茶都没有,从我们2007年开始研制以来,现在基本上陕西所有中等规模以上的茶业企业基本上都生产红茶。”西乡县茶叶局负责人说。
陈德斌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福建产的一种白茶非常畅销,这种白茶用来做原料的茶是70年代的老品种,当地人俗称“荒野茶”,叶片要比改良的茶树叶子小很多,但做出的白茶品质要比用改良茶树叶子做出的好很多。这种没有经过改良的老茶树品种,在汉中西乡大量种植。
	
因茶致富,西乡县茶产业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我想我们这里的茶肯定也能制作出白茶来。”陈德斌说,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从2016年起,陕西鹏翔茶业公司开始试制白茶,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试制成功。
2018年6月,首批试制的10吨白茶进入包装阶段,投放市场后一销而空。随后,汉中由制绿茶转为制白茶。当地的白茶原料是“群体种”茶树,属于中小叶种,与福鼎白茶相比,所制干茶叶片较小,外形有点像福鼎的“荒野茶”。汉中白茶的茶汤甜味明显,花香味更为浓郁。
精准扶贫 带富一方百姓
据了解,除了白茶外,近年来西乡县聘请专家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还相继在研发推广了红茶、黑茶等茶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实现了多茶类组合式生产模式,提高了茶产业经济效益。
“春季前期生产名优绿茶,后期生产大宗绿茶和红茶,夏季生产红茶、秋季早期生产优质绿茶和红茶,后期生产黑茶。这样我们就是把整个的茶资源全部利用,按此生产模式,茶叶资源利用率和茶园经济效益可提高40~60%。茶农务茶的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陈德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