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梁:秦岭名片 祖脉核心

2020-09-30 16:30:5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贾平凹: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调研,首站选择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在牛背梁的月亮垭,他眺望秦岭牛背梁主峰,深情地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袓脉秦岭  中央水塔
  
  在中国的辽阔版图上,有一条山脉非比寻常,它北连黄土高原,南接四川盆地,气势巍峨横亘在中华大地中央。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也带来了显著的南北差异,小到饮食习惯,大到气候差别,都与它息息相关,它就是秦岭。
  
  秦岭一词,本义是指古都长安的南山,不少文献指出:秦岭,一曰终南山。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西汉帝都长安城的地理位置:“睎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首”。这是古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秦岭”一词,班固所言秦岭即是西都长安的南山。
  
  随着时代的变迁,“秦岭”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广义的大秦岭东西绵延约1600公里,山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素有中国中央国家公园之称,是中国腹心山脉,也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大秦岭山域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森林覆盖率约60%,森林面积35亿亩以上,占全国森林总面积10%以上。大秦岭是中国腹心的“绿色水库”,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泉,秦岭水供养着全国1/10以上的人口。大秦岭肩挑着两大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庇佑着两座千年古都长安与洛阳。
  
  大秦岭作为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是中国的森林宝岛,被称作物种基因库,动植物种类超过6000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珍稀植物超过120种,也是“天然中药库”,其中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被并称为“秦岭四宝”,这里也孕育出了令秦人称颂和学习的“谦逊博爱、机智拼搏、团结坚毅、和美高远”的秦岭四宝精神。
  
  大秦岭还是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诸多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中黄河最大支流渭河、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以及重要支流嘉陵江、岷江都发源于大秦岭。中国七大流域之一的淮河,源头也在秦岭。秦岭之水滋润了陕甘川豫鄂青渝六省一市,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而惠及京津冀和郑州几十座城市的人民。大秦岭与黄河、长江、淮河构建的“一山三河”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主干所在,中华文明发源于此,得益于此,永续于此。因此,大秦岭堪称中华祖脉、中央水塔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秦岭名片  生物宝库
  
  相比于广义的大秦岭,现在狭义的秦岭专指陕西省境内的一段,也有认为就是终南山。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太乙山、中南山,简称南山,属于秦岭主脊的一部分,浓缩了大秦岭生态与人文精华。
  
  在秦岭地区的众多自然保护区中,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保护区,它就是以秦岭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和终南山主脉,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是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安康市宁陕县、西安市长安区交汇区域,总面积16418公顷。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米,是陕西秦岭东段最高峰,羚牛的主要栖息地,因形状似牛背而得名。
  
  作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背梁保护区保留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羚牛、红豆杉、太白红杉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是物种遗传的基因库,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40个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它更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终南山地理标志所在,被誉为秦岭的核心、中国中央山脉的中心、大秦岭的名片、终南山的封面。
  
  羚牛是栖息于高山和亚高山地区的大型偶蹄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甘川等地。羚牛的4个亚种中,秦岭亚种、四川亚种为中国所特有。上世纪60年代,羚牛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羚牛在分类上属于牛科羊亚科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羚牛秦岭亚种即秦岭羚牛,是4个羚牛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具有非常明显的性二型特征,主要体现在个体大小及毛色上。雄性个体体重可达350公斤,而雌性仅重约250公斤。羚牛喜食嫩竹条和嫩竹叶,和大熊猫同域分布。身体被毛短而松的秦岭羚牛,雌性多为白色或灰白色,雄性为黄白色或金黄色,其外表美丽,观赏性强,牛角坚韧且曲线优美,有金毛扭角羚和白羊的美称。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人类对森林乱砍滥伐以及大规模猎杀等原因,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80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牛背梁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
  
  牛背梁保护区的建立,一是保护了我国特有、珍稀且濒危的秦岭羚牛。现在保护区内的羚牛数量已由建区时的70多头增加到目前的350头,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的海拔高度也越来越低。二是保护了秦岭中段的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连香树等,省级保护植物十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豹、林麝、黑鹳、金雕等5种,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斑羚、红腹角雉等26种。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0.12%,区内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明显。三是保护了一块具有战略意义的水源涵养地。牛背梁保护区北有石砭峪河和沣峪河,流入渭河——黄河水系;南有旬河和乾佑河,流入汉江—丹江—长江水系,是西安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它的建立,使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向东延伸了90公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气连枝  共守袓脉
  
  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牛背梁保护区与终南山秦楚古道景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同属于牛背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范畴。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巍巍终南,钟灵毓秀,诞生了“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的故事。由于地形高峻,山势陡峭,终南山素有“天下之大阻”的称号,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巨大阻碍。
  
  古人凭借辛勤和智慧,在终南山上修建了数条沟通古秦国与楚国、巴蜀等地的交通要道,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条,其一是位于东边蓝田县境内,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提及的蓝关古道;其二是位于西边周至县境内的子午道;其三是位于古长安正南面,北起今长安区天都池,南至柞水县花门楼的秦楚古道,属于历史上贯通长安——柞水的“义谷道”的一段。
  
  如今由于各种人类活动因素,秦楚古道大部分都已荡然无存,唯有跨越终南山的这一段保存完好,而该段恰好穿越牛背梁保护区东沿的实验区。终南山秦楚古道景区依托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建立, 2019年被授予“最美森林古道”称号。
  
  秦楚古道的主干道是指沿丹江流域而下至南阳,一直通至江汉平原荆州等地的交通线路。牛背梁保护区内的秦楚古道应为“义谷道”,是周保定二年,大冢宰晋国公命凿石开谷,下南山之材所修建的道路。循古道踏步而上,崖下沟底,到处是盛开的花朵,可见千年古道遗址,更可见“古长柞界碑”,表明碑下的土地,为古长安与柞水的行政分界线。
  
  登上海拔2604米的终南山地理标识地,极目远眺,四处奇峰突兀,峰岭错列,沟壑纵横。徜徉其间,移步换景,既可饱览层密叠嶂,色彩斑斓的美丽山色,又能领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还可见秦岭南麓和北麓奇异的植被景观—“南草北木”,南坡是一望无垠的高山草甸,北坡则是郁郁葱葱的乔木、灌木。这无疑为王维的诗句“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提供了真切的注解,更能让你体味唐太宗李世民《望终南山》的意境:“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牛背梁保护区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方面优势显著,文化可见一斑。除“义古道”遗址外,古子午也围绕在保护区西部,即今天的210国道,又称荔枝道。该古道最先开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唐时蜀郡涪州进贡杨贵妃荔枝、明末孙传庭围剿李自成起义军等皆由此道出入,因此遗留有多处古栈道遗迹。西康铁路隧道和高速公路隧道,均从保护区腹底穿过,长度约18千米。其中公路隧道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坡的柞水县营盘镇,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罕见的石林景观,以及秦岭冷杉、杜鹃林带、高山草甸和第四纪冰川遗迹所构成的特有高山景观,使这里成为中国少有的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汇聚一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孟浩然曾想“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王维曾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贾平凹也曾写过“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如今,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已被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一言九鼎,祖脉秦岭。中华儿女应拧成一股劲,共同保护袓脉秦岭,当好生态卫士,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文/王惠英   作者单位: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