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西咸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0-09-30 16:20:2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创新驱动就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融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近年来,西咸新区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立足自身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工信部直属机构赛迪智库2019年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发展潜力竞争力上,西咸新区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一。
  
  西咸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
  
  一是创新资源平台不断聚集。把各类创新资源平台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沣东新城依托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形成了西咸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华大基因西部创新技术应用中心、西安萨默尔机器人科技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研发创新平台,构建了全省检验检测技术创新、创新驱动共同体和丝路大学等一批创新联盟。沣西新城西工大翱翔小镇、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涵盖“硬科技”全链条业态,成为全国一流硬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新示范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已进驻西安交大26个研究院,未来将集聚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3万人,成为带动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联合俄罗斯立德集团等创建了国际离岸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中俄丝路创新园探索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新模式。
  
  二是高新高端产业前瞻布局。按照“6+1”产业定位,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引进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442家,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形成了以三一西安产业园、爱生无人机、宝能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集了清华同方、寒武纪等电子信息行业领头企业,建成了天海星沣东数码工坊、中兴深蓝科技园等产业创新基地。以致力于精准医疗技术开发的佰美基因,研发出的系列检测服务在全国15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转化,承担国家级课题超过39项,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依靠科技创新迈入产业链高端的陕西中认本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物联网智能印章创新研发,已获得物联网智能印章专利授权近12项。
  
  三是创新创业生态日臻完善。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先后出台“双创”相关政策19项,累计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小镇等众创载体50个,建设面积62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逐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特色的创业企业聚集区。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文创+双创”基金,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西咸新区)基金投资联盟,为双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持续举办“创响中国”西咸站、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品牌双创活动,促进人才、信息、资金在新区加速汇集,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新区双创经验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
  
  四是高端创新人才加快引进。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人力资源企业67家、创新创业团队106个、各类人才1600多名,先后吸引了美国硅谷赛门铁克存储芯片创始人约翰·卡尔迈克、中科院院士陈新滋、哈佛大学教授杨登贵等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及专家。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全国复制推广,与省科协等共同建设中国科协(西咸新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设了快速集聚海外人才的新模式。
  
  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作用不强大。2019年西咸新区经济保持了10.6%增长速度,但增长极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三次产业占比为9.0:35.6:55.4,结构还不够优化、高质量发展有待提高。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从数量看,目前西咸新区“五上”企业数量617个,占全市比重的9.8%,而高新、经开的占比分别为14.6%和11.9%,差距仍然较大。从结构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偏少,信息技术类和科技服务类只占到新区法人单位的0.8%和1.4%。从龙头企业来看,已投产运营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国企、央企和行业小巨人类型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意识有待加强。目前,新区研发投入强度0.3%,远远低于全省2.18%和西安5.1%的水平。2018年,新区用于科技的财政支出仅为500万元,在西安14个县区中排第11名,占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06%。
  
  四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总体上看,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依然不足,同时人才引进来、留不住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与此同时,西安、咸阳高校虽然众多、人才资源富集,但是应届毕业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性还不强,实用技能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科技企业找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难度较大,创新人才结构有断层现象。
  
  推进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随着大西安新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开发时代”向“创新时代”转变,是新区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统筹管理。成立新区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系统设计、协同推进新区创新驱动工作,着力完善激励创新发展的财政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配套文件,着力健全科技创新的统计体系、考核体系,着力解决政策交叉重复、不衔接、不落实等问题。建立管委会、创新主体、金融机构、智库等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的联席工作制度和常态化对接推进机制。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快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推动研发后补助、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奖补等“硬核”政策创新。切实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围绕产业链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对符合新区产业发展路线的重点企业和重点技术转化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各级管委会实行贷款贴息和风险共担,降低企业融资准入门槛和成本。鼓励民间筹集投资基金,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引导新区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三是营造创新氛围。大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辅导培训、创新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营造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定期组织高校院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参加科技政策宣讲培训,切实将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着力搭建创新平台。一是布局重大科技平台。发挥校地共建优势,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争取在新区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积极承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引进共建中德国际创新中心和中俄国际创新中心等全球开放式创新平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加快创新资源整合集聚,逐步建成带动关中、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创新资源聚集区。二是升级创新创业示范。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形成“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接力式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做强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科转孵化创新体等双创示范平台。探索新区与大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载体的工作机制,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加强全球创新网络的覆盖与链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设立海外双创基地,着力打造“西咸特色、陕西标杆、全国示范、国际平台”的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三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依托国家西北转移中心暨丝绸之路经济带技术转移中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推动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在重点领域建设全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区。发挥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咸分中心作用,为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技术交易、成果展示、项目发布等科技服务。借助西安军工优势,搭建技术双向转移平台,推动军、民技术相互转化,打造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区。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一是做大科技企业总量。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引进一批、改造升级提升一批、政策激励培育一批,形成创新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遴选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加快培育更多代表新区形象、爆发性强、竞争优势突出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二是鼓励开展技术研发。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产品研发中心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研发机构在新区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落实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和《西咸新区关于加快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三是优化人才“引用留育”机制。依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引进企业亟需的高技能和实用型人才,确保人才结构支持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内企业与交大创新港等高校院所对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创造有利创新人才发展条件,在职称认定、项目申报、奖励评选中给予倾斜和扶持,落实兑现住房、子女上学等优惠政策。
  
  提升壮大产业支撑。一是加快发展创新产业。以高端高质高新为特色,持续引进和培育高能级创新产业项目,努力打造具有产业价值链控制优势和规模竞争优势的前沿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和沣东自贸产业园省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壮大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依托西工大翱翔小镇,建设纸基耐磨材料产业基地和智能飞行器产业化基地。支持秦汉新城依托宝能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争创中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推动空港新城进一步放大“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的平台优势,加快临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托管”“飞地”等模式,在陕西临空经济示范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加速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推动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精准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制造业强链补链固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将“一园两地”建设模式推向纵深,提升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德国际科创中心“平行园区”“一带一路”临空经济国际合作园区的承载能力,支持在国际资本、人才、机构、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西咸新区创新驱动专题调研组
  
  统  筹:李应济  雷明豪
  
  组  长:赵  江
  
  副组长:朱博涛  王  斌  吴  羽  汪  东
  
  成  员:秦  蓉  李  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