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新闻刷屏了我的朋友圈,《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将在陕西被“赶走”。
曾经由于荒漠的风沙侵袭,榆林市曾被冠以“驼城”之名,意为沙漠之城。而今,这里却已然换了一幅景象。
沙漠变成了绿洲,回忆起来漫天黄沙的沙尘暴天气似乎早就只存在于记忆中了,不知何时陕北大地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贫瘠干燥的黄土高原上。
曾几何时,毛乌素沙漠还是写在课本上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粗旷苍凉是这里的代名词,自古以来的茫茫大漠沙漠之城。记忆中,遮天蔽日干燥苍凉的风沙吹在脸上的颗粒感似乎还未淡去;沙尘暴昏黄的色调犹有残留的余色未从眼前完全褪去;纵横交错的沟壑山川似乎依然是那荒凉的土黄色。而转眼间,润物细无声般的,晴空万里,一扫你是风儿我是沙的天昏地暗,那些年张口咽下风中沙的过往一去不复返,风沙终不是这片土地上难舍难分的搭档,此时只有春风习习,夏风暖暖,秋风凉凉,冬风……冬风依旧寒冷彻骨。
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这里是父亲祖祖辈辈生长的村子。曾经干涸枯竭到有龟裂的土地,支离破碎却又连绵不绝的黄土丘陵。如今这片土地上有成片的树林,也有一丛丛一簇簇的灌木,这些植物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生生不息的顽强活着。
在这片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看着从祖辈时就存在的沙砾日益消失。我怀念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唱的信天游,永远为这片土地上那些质朴的劳动人民而热泪盈眶,这片厚重的土地用她贫瘠的营养滋养着这片土地的孩子们,而这些平凡而又坚韧不拔的孩子们用“愚公移山”的魄力完成了这伟大的生态奇迹。
莫言塞北无春时,我们读着路遥、贾平凹的文字长大,听着耳边呼啸狂风声长大,曾踏足于黄沙之上,如今也立于清风暖阳下。沙漠之中长大的孩子会永远铭记“毛乌素”这个即将被岁月的痕迹掩埋的名字,会永远怀念那个诞生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的土地。
正如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这里的人们正是满怀着炽热的胸怀,应对荒漠化、风沙化的问题,榆林市、陕西省乃至全国上下,开始了一场与荒漠风沙为敌的“防沙治沙之战”。
顺应时代潮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治理方面,以“陕北煤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生态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引领,有序推进生态治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生态治理3925亩,开发式治理834亩。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施了3台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个矿井水扩容改造、1个深度水处理工程;建成1个封闭式储煤棚,2个标准化危险废物贮存库房;合法转移危废332.74吨,实现130.08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我为生在这样的企业感到自豪,在我之后的工作中,我会把我平生所学全部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去。
七十光阴初心不变,涤净狂沙始见绿洲。
(供稿人:柠条塔掘进三工区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