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不能松

2020-07-06 16:22:00 来源:西部决策网
  前几日,有人要租我家的门面,房子闲置已久,父亲也无心在租金上较真,双方一拍即合。说着就要起草房屋租赁合同。听他们谈拢,我忙掏出手机上网找范本,父亲却视若无睹。只见他找来纸笔,在桌前端正姿势认真写起来,一会功夫就成文,整份合同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租客连连称赞,我在一旁看着发愣。讲真,如果换做我是断然写不出的。
 
  父亲早年从事过后勤工作,租赁合同自不在话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纸一笔就是全部的办公用具。想不到现如今父亲年逾六十,提笔行文依旧不减当年。攥着父亲的手写合同书,反复回放记忆,竟发现上一次潜心执笔写文章居然要追溯到12年前的高考作文。
 
  也就在高考之后,父亲为我配置了电脑。此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群,“手写危机”甚嚣尘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适应手写,提笔忘字更是愈发突出。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前两年市里举办招教考试,妻子跃跃欲试,本是美院毕业的她自信满满的报考了美术专业。随后她数月沉浸在书本、题海之中,奈何却以一分之差败北。试卷中有道题涉及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答案是“霍去病墓前石刻”,妻子因没能写出“霍”字而失分。每每提起此事,不免叹息。
 
  无独有偶,去年冬天我有幸外出参加单位组织的新闻采风活动,白天大家扑到一线挖新闻、找线索,晚上马不停蹄回到房间撰文写稿。因电脑配备数量有限,于是我选择尝试手书,却被现实狠狠抽了一记耳光,习惯了用键盘敲字的我,动手提笔却迟疑了,一些常见汉字,有用拼音代替的,有用错别字代替的,再反复推敲、修改二三后,整页纸已涂写的无法辨认,最后只好作罢。由此可见,我的“纸面”功夫实属堪忧。
 
  毛泽东是我们熟知的文章大家,人们常讲“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其实他下笔更如“神”。著名散文家梁衡曾说:“毛泽东一生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他在延安的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仅一盏油灯、一支毛笔、一塌白纸,七天七夜不出门,一挥而就创作了《论持久战》。放眼当今,敢问又有谁能称出其右呢?
 
  生活的变更往往悄无声息,但每每驻足回望,总能发现些许温情,家里有好几本同学录,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我视为珍宝,仔细翻来,当年稚嫩的离别赠言就像一坛坛陈年美酒,散发着青春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手写字体的感觉,很温暖很生动。
 
  有这样一所特别暖心的学校,它是全国唯一一所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每年都会聘请10余位知名书法家和老教授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他们大多年逾古稀,却亲力亲为,一笔一划为那尚未谋面的4000多位新生送上美好祝愿,点点墨香不但氤氲着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文化气息,更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众多书体中,我独爱宋徽宗的“瘦金体”,其字铁画银钩、笔笔露锋,偶尔临摹,水平也仅限于依葫画瓢,写来徒有其“形”,未达其“意”。但其中的乐趣,自是妙不可言。
 
  汉字从殷墟甲骨文演变至今,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纵然时代进步为我们带来便利,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却丢不得,纸笔更丢不得,我们不仅要识字,更要写字,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才会长盛不衰。(供稿人:柠条塔矿业公司 徐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