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扶贫故事荟| “扶贫不怕苦,这里是我家”

2020-06-17 16:37:25 来源:新华网

  “书记,我们几个‘老巴巴’(当地老年人自称)为你跳上一段舞,欢迎你回家!”喜庆的锣鼓一响,老年舞蹈队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脸上满是迎接亲人回家的喜悦。

  2019年11月,黔江区税务局原驻邻鄂镇五马顶村、现驻黑溪镇光明村扶贫第一书记张绍淦,回到了五马顶村这块他曾经奋斗了一年半的土地。村民们自发聚集在一起,准备了一场朴素的欢迎仪式。

  张绍淦(中间着税务制服右一)重回五马顶村与村民拉家常。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水通了,村民笑了

  2017年9月,有着基层工作经验的黔江区税务局工会副主席张绍淦接到了一个“硬”任务,到邻鄂镇五马顶村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五马顶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高坡陡、土薄石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山靠不住,水吃不上,贫穷犹如环绕四周的高山,压得祖祖辈辈守着这片土地求生活的村民喘不过气。

  扶贫对张绍淦是一项全新工作。初入五马顶村,面对千头万绪,他不知从何下手。但他深知,知屋漏者在檐下,要把准脉、开对方,必须下实地、摸实情。驻村第二天,他就用了“笨”办法——下户走访。随着接触的村民越来越多,他眼里“抽象”的扶贫工作,很快变得“具体”起来。

  “老人家,家庭有什么困难?”“娃儿出去打工了,我们老两口腿脚不方便,吃点水恼火得很。”

饮水池修建前,村民在房顶舀水吃。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妹妹,现在‘土货’俏得很,啷个不养点鸡鸭?卖了也能挣点钱。”“水都没得,养起不长个儿。”

  “大爷,看你顿顿都吃土豆红苕,要是下点苗子种点菜,吃起饭来不是更香吗?”“我们这山上关不住水,半个月不下雨,旱都旱死了。”

  一问一答间,老百姓心心念念的事情,离不开一个“水”字。张绍淦当即下了决心:一定要解决用水这个大难题!

  说干就干!张绍淦赶紧将相关情况报告给区税务局,多方寻求帮助,很快研究确定了找水源、建水池、引水蓄水的改善方案,并为五马顶村争取到专项帮扶资金。而后的半个月时间,他与村支两委干部起早贪黑,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勘地形,找水源,验水质,磨穿了两双鞋底,终于找到3处合适的水源地。

  2018年大年三十,张绍淦的生日。加班加点赶工3个多月,4口新建蓄水池今天将完工通水。下午四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张绍淦和村民一起满怀期待地拧开水龙头,却始终不见自来水。

  眼见天色不早,村民有些过意不去:“老张书记,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年三十,你家里肯定都等起的,要不你先回去?”

  “那怎么得行?说好了年三十要通水,新年新面貌。我出去看看。”张绍淦带着工具包出了门。

张绍淦(左一)在山上检查自来水管道。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腊月寒风刺骨,下了雪,土路异常湿滑,张绍淦揪着路边的茅草,沿着铺设水管的线路,排查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发现是一截水管衔接处松开了。他赶紧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开始维修。晚上七点多,白花花的自来水第一次流进了179户村民的水缸,村里一片欢腾。看到村民笑了,他才放下心,匆匆往家里赶。

自来水通了,村民笑了。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兴产业 转战两地“再出发”

  因驻村扶贫工作出色,2019年3月,组织安排张绍淦离开五马顶村,转战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黑溪镇光明村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他是扶贫扶‘上瘾儿’了,劝不住。”一年多来,眼瞅着丈夫两鬓的白发越来越多,张绍淦的妻子很是放心不下。

  光明村地处武陵山腹地,由原来的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1043户4113人,是黔江区脱贫攻坚定点村。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几乎为零,2019年初,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

面对光明村贫瘠的地貌,要想富,先修路。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这一次,进组进户看村况访民情,张绍淦轻车熟路。光明村地广,山这边是光明村,山那边还是光明村。进户走访时,眼前已经能看到人了,走过去却要花一两个小时。山脚山顶都有住户,常常在山下走得大汗淋漓,等上了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风一吹,湿透的衣衫贴背上冰冷冰冷的。张绍淦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咬牙坚持,仅用一周的时间就走遍全村14.8平方公里土地,摸清了118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脱贫等不起,靠不来,要自己搞产业。桑树不挑土,栽下就能活。坡地种桑,既保持水土,还能防止土地荒漠化。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务工在外,摘桑养蚕无需下重体力,大家都得行。”反复研究后,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开会商议,决定为村里量身打造一批产业。首先,他们瞄准了蚕桑养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动员之下,村民积极性却普遍不高。“自留地种点粮食刚够吃,哪能用来栽树子噢?”蚕桑十年前我们村也搞过,后来还不是焉火(失败)了?”“养是可以,到时候销路不好,哪个负责?”

养蚕大户邓遂洪(左一)介绍桑树防虫技术。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回想起这段时光,同是驻村工作队的黔江区税务人员李茂安深有感触:“老百姓都是聪明人,他们相信眼见为实。就算产业是一趟脱贫致富的快车,车没启动,他们不相信车子能跑起来。”

  有顾虑,那就要打消!自留地有限,就流转集体荒地。技术不过关,联系农技站专家指导。愁销路,向上级政府部门求助,很快厂家驻点收购的渠道也明确了……一次、两次、三次,张绍淦和驻村工作队队员靠着一双腿,一张嘴,反复做思想工作,磨嘴皮子。大家防备的心,终于慢慢打开了。

  据桑蚕大户邓遂洪介绍:“我们这蚕一年可以养4季7批,要是抓得紧,可以养8批,150张。每张产茧80到90斤,一年可以实现产值近30万元,抛去成本,还能剩个10来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邓遂洪流转了85亩荒地种桑养蚕,建好了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成了村里带头吃螃蟹的人。

  “这一季蚕马上就要到五龄期了,胃口大得很,请了6个人才忙得过来。等到夏蚕上了规模,只怕是请10个人都不够。乡邻们在我这养蚕,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块的收入,我能不能算带头致富了?”谈到自己精心培育的产业,邓遂洪无比自豪。

  邓遂洪的养殖基地,这一季春蚕进入五龄期。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光明村产业基础薄弱,单靠发展桑蚕养殖,还远远不够。今年,驻村工作队带动村里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集体经济,村民都成了股东。“今年我们村套种了油茶与辣椒200亩,落实养稻田鱼100亩,预计产值将超过50万元,平均到每户就是3000多元。”张绍淦算着致富账。

  观念变 勤劳致富奔小康

  如今,村民都吃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路面硬化了,产业有了,生活好起来了,大家的思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脱贫致富的信心十足。腿脚有残疾,曾经一度靠领低保生活的“五保户”金开波,如今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政府帮我建了房,今年我种了大蒜、玉米、蔬菜,养了两桶蜜蜂、几十只鸡鸭,生活完全不愁。”

  张绍淦(右)到五保户金开波家了解生活情况。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村民王贞田要照顾家里两个残疾人,不能外出务工,他坚持带着残疾的儿子在家种粮食搞养殖,农闲时在村里搬砂石、扛水泥赚钱补贴家用。“要脱贫,不能光想着靠政府,我自己有手有脚会劳动,下个月准备再弄点鸡苗来养。”王贞田说。

  致富带头人王贞全家的林下散养鸡。新华网发(重庆税务供图)

  三年来,五马顶村、光明村共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07户395人,C、D级危房改造95户。新建、改扩建村道80余公里、产业路22公里。新建大型饮水池25口,铺设管道约298公里,蓄水量超2000立方,1089户37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驻村工作队还争取到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4.3万元,协调外部资金2000余万元,帮助184户725人顺利脱贫……

  驻村扶贫苦不苦?总有人这样问张绍淦。“扶贫路很苦,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把老百姓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想尽办法来解决。但百姓拿我当亲人,无论走到哪一户,大家都会热情招呼我进屋歇歇。所以扶贫路也甜。扶贫不怕苦,这里是我家。”张绍淦笑道。(冉诗薇、谭文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