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的陕西经济

2020-03-23 10:36:2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19年与比2003年对比,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近8倍,而陕西翻了近10倍,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向更高的“一体化”时代。2020年春节的这场疫情对陕西经济的影响,与2003年“非典”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梳理| 两次疫情在陕西的对比
 
  疫情对陕西经济影响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此次疫情在陕西的蔓延范围和持续时间;二是陕西经济的构成和动力状况。
 
  由于市场供求变化还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对宏观经济影响仍未全面显现,现在还无法准确分析新冠肺炎会给我省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参考2003年“非典”对陕西经济的作用渠道,进一步结合陕西当前与2003年经济状态的主要变化情况,来分析此次疫情对陕西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从经济总量和特点上来看,2020年与2003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2003年中国加入WTO不到两年处于起飞阶段,GDP为13.66万亿;2019年已达近100万亿。相比之下,2003年陕西省GDP为2587.72亿,2018年就达2.44万亿,翻了近十倍。
 
  2003年,居民消费对GDP增长贡献为37%,2019年消费贡献率已接近57.8%。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为42.03%,而2019年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53.9%。
 
  分析| 两次疫情对陕西经济影响
 
  (一)“非典”对陕西经济的影响
 
  2003年,陕西省经济虽受“非典”疫情影响以及省内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涝灾害,仍取得快速增长。
 
  2003年,陕西全省生产总值2398.58亿,比上年增长10.9%,相较2002年9.7%的GDP增速,还提高了1.2个百分点。当年一二三产增速分别为5.1%、14.8%、8.5%,其中一产、二产增速较2002年增速分别提高了0.9和2.6个百分点,三产增速降低0.7个百分点,疫情对服务业影响比较突出。
 
  从需求方面来看,“非典”期间,陕西省短期内总需求有所下降,但下半年反弹明显,全年总需求进一步扩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2%,扣除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相较2002年实际增长下降2.3个百分点。仅在疫情较为严重的4月,消费品市场下滑明显,当月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3月份降低4.5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来看,虽然“非典”期间影响投资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2003年陕西省投资增长依然强劲。当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9.67亿,比上年增长28.2%。
 
  这一年,西安绕城南段、西安至咸阳国际机场、榆林至靖边、延安至安塞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增长。
 
  从出口方面来看,短期内出口需求受到制约,但全年也未受到明显影响。“非典”疫情爆发期间,恰逢2003年4月广交会,陕西省交易团累计出口成交2000多万美元,不及往届成交额的15%。但全年统计后发现,全省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25.2%,创外贸进出口历史最高水平。
 
  整体来看,“非典”疫情对全省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影响,但其本质上只是有限影响短期经济运行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现象,不改变全省经济的基本面趋势。但同时不容忽视疫情对旅游、交通运输、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直接冲击。
 
  首当其冲:旅游业。年综合收入近200亿的旅游业,是陕西省当时支柱产业之一。受“非典”影响,当年旅游业整体衰退。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旅客发送量下降13.9%,全年比上年仅增长0.5%。特别是国际旅游遭受严重冲击,2003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比上年下降45.2%,旅游外汇收入下降43.3%。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比上年下降11.6%,国内旅游收入下降10.0%。
 
  紧随其后:交通运输业。陕西区位交通地位极为重要,交通受疫情影响明显。2003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217.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0%,但增幅较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为十年内罕见;其中:铁路、公路和民航增幅分别下降:2.2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和16.6个百分点。
 
  旅客发送量也下降明显:其中,铁路发送旅客下降6.8%,公路运送旅客增长1.1%,水运完成客运量下降6.4%,民航发送旅客增长11%。
 
  殃及池鱼:餐饮业、商业。受疫情影响,2003年陕西省餐饮业零售全年增长7%,较2002年17%的增幅下降了十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2003年增长9.5%,但增幅下降1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4月份陕西省餐饮业所受冲击最为明显,当月零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比上年同期下降15%。
 
  (二)两次疫情期间陕西经济状态对比
 
  主要变化一:经济处于承压下行阶段
 
  2003年,陕西省经济增长未受“非典”明显影响,全年实现10.9%增长,较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04年增速达12.9%,比上年又提高两个百分点。当时适逢西部大开发政策发力、煤炭等能源量价同升、基建大规模上马等利好影响,全省经济整体处于上升通道,对冲疫情负面影响。
 
  但2019年以来,陕西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一季度增长6.4%,上半年增长5.4%,增速较前一年同期下滑3.2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预计全年6%GDP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作为西部省份当前增速堪忧。疫情影响与宏观经济下行相重叠,将放大对经济负面影响。
 
  主要变化二: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
 
  2003年,陕西省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13.3%、47.3%和39.4%。随着产业结构调整,2019年陕西省一次产业比重下降5.5个百分点,达7.8%,二次产业占比微降0.9个百分点,达46.4%,三次产业比重增加6.4个百分点,增长到45.8%。
 
  据“非典”经验判断,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201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821.49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通过体量巨大的服务业传导,对陕西省经济影响将显著于2003年。
 
  主要变化三:政府、企业、个人等债务水平明显提升
 
  陕西省财政厅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陕西省政府债务余额为5887.2亿。根据陕西省审计厅公布《工作报告》称,未来五年偿债压力较大,存量债务中有34.9%需在2020年前偿还。
 
  债务水平明显加大背景下,陕西省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增长手段与力度必然受其限制,地方经济下滑也可能导致地方债务风险。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债务水平近年来也不断增加,负面供给冲击可能进一步加大金融系统风险,特别是增大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主要变化四:新技术带来新经济、新媒体发展
 
  “非典”期间,疫情防控为一批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18年发展,在线购物、娱乐、社交等加速成熟,进一步培育互联网经济将降低疫情对线下服务业的冲击影响。近年来,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加快产业化。
 
  此次疫情期间,中国移动5G直播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美国智能机器人协助诊疗新冠肺炎病人、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呼吸中心1.6万名在线医生提供百万人次远程诊疗咨询,均显示出5G经济、人工智能经济的巨大潜力。此外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发达,加快各类信息传播,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陕西经济的影响
 
  宏观:短期内供需两降,经济企稳回升难度加大
 
  陕西正处于2019年经济下跌后的企稳回升阶段,2020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6.5的全年增速目标,需保证4个季度均在6以上。
 
  但2020年1季度受疫情影响,供需两降,企稳回升难度加大,大概率重回6以下,将进一步影响全年目标实现。从总需求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将受到影响,线下消费所受冲击最为直接,但随着疫情缓解将迅速恢复,网上消费也将降低不利影响。
 
  当前应高度重视——陕西为保证经济稳增长的5000亿省级重点项目投资顺利进行。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新项目上马进度放缓。另一方面,考虑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属预计外的支出,可能挤压其他民生和稳增长支出,保证项目资金到位难度加大。
 
  从总供给来看,短期内受屠宰厂、饲料厂停工影响与流通受阻,肉蛋禽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供给短期偏紧。制造业企业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停工减产持续。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供给恢复相对较慢。
 
  中观:服务业直接冲击明显,保障“十四运”建设难度加大
 
  受疫情影响,旅游、餐饮、电影、商品零售等服务业在春节期间冲击明显。文旅作为陕西省支柱产业,2019年春节期间,全省接待游客476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9.33亿。
 
  根据陕西省商务厅监测匡算,2019年春节期间,全省商品市场实现销售额316.3亿,其中商品零售额282亿元,餐饮收入34.3亿元。2020年春节,上述两项收入将大幅下滑,预计直接损失将达到200亿以上,占2019年1季度GDP1990亿元的10%。交通运输行业、房地产行业、金融业均受到不同程度波及。
 
  但随之而来,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宅经济、非接触经济将迎来明显增长。2020年是陕西筹办“十四运的冲刺之年”,各项工作已进入争分夺秒、按天排班的阶段,今年6月底前53个场馆全部竣工验收,时间倒逼下的建设筹备任务繁重。受疫情影响,人员、原材料等保障难度加大,按时完工压力陡增。
 
  微观:中小企业、低收入群体受影响明显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疫后经济复苏维持坚实的微观基础。2019年,陕西中小企业达200万户,从业人数超1000万,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在55%以上。
 
  面对此次疫情,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和抗压能力普遍较弱,外部融资能力更弱,负的供给冲击对中小企业占主导的民营经济产生更大的非对称效应,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特别是餐饮、交通、旅游、零售、教育培训、制造等领域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疫情,城市低收入群体、前期失业人员与农村低收入群体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差,短期内失业、收入减少、物价提高均会导致生活困难。疫情进一步发展,对2020年陕西省实现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也造成一定挑战。
 
  区域:关中地区影响程度大,陕南、陕北亦不容忽视
 
  此次疫情,关中最严重、陕南次之、陕北最轻。西安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内的主要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疫情传播较快。特别是西安,服务业比重超过60%,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较大。
 
  2019年,西安春节期间旅游总消费达到144.78亿,居全国第三,餐饮零售也达15亿。2020年春节期间,西安在文旅、餐饮等方面损失严重。
 
  陕南外出劳务人员较多,特别是安康与湖北人员、经济往来密切,是此次疫情陕西的主要爆发区域,特别要考虑安康毛绒玩具产品出口受影响与招工困难。陕北疫情,主要集中在延安。重点关注能源化工行业正常复工生产与原材料、产品运输。
 
  但此次疫情对西安、咸阳、汉中、铜川等医药制造(含中药、中成药制造)、化工制造、纺织品制造的重点城市,将迎来发展机遇。
 
  建议| 疫情之后的政策取向
 
  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特别是“非典”对陕西经济短期冲击的分析结论,建议政府分别制定疫情期间的超短期政策和疫情控制后的中短期政策,但需要强调陕西此次疫情明显严重于“非典”疫情,要做好充分的政策准备。
 
  (一)疫情期间的超短期政策
 
  疫情期间的政策目标应主要关注中小企业平稳生存,考虑省情应兼顾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十四运”建设与省级重点项目上马。
 
  保障中小企业在此次疫情中生存过渡,将有效缓解短期失业潮与巩固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并大幅降低后期刺激政策的成本。在现有管制措施下,中小企业主要面对资金周转困难,面临生存危机。
 
  建议一: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一是确保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下降,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省内小微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二是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有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适当下浮原有贷款利率水平,对部分受疫情影响期间受损行业的企业给予3个月财政贴息。
 
  三是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在陕分支机构加大服务对接力度,全力满足疫情防控融资需求。
 
  建议二:降低中小企业综合成本
 
  一是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对本省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参保企业,可按比例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等社保费用3-6个月或分别降低养老、医疗缴费率1和2个百分点。
 
  二是减轻企业税费成本。对本省医疗卫生企业,尤其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奖励。对确有特殊困难而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中小企业,允许其依法延期缴纳2-3个月税款。对餐饮行业、旅游行业、娱乐行业、公路客运等对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是降低企业房租成本。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鼓励业主(房东)为租户减免租金,具体由双方协商解决。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减半收取1-2个月房租。
 
  此外,短期内应加大力度,保证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4.5%以内;要加大“十四运”建设与省级重点项目上马的保障力度,特事特办、专班专办,不能因疫情打乱建设节奏,影响建设进度,并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
 
  (二)疫情控制后的中短期政策
 
  疫情控制后的中短期政策目标应主要关注经济稳增长,重点在基建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新经济等领域加大刺激力度,稳定就业水平,提振经济信心。
 
  建议一:调高基建、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规模
 
  在目前2020年省级5000亿重点项目的基础上,适当调高在5G网络、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城际轻轨、河湖治理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安康新机场、府谷、彬州、凤翔支线机场建设,实质性开展西安、咸阳共建临空经济示范区。
 
  重点在人口流入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大智慧城市、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领域投资力度。加强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基础设施、物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对榆林科创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能源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建议二:加大新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高度重视应急经济发展,支持延安国家级应急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应急服务,鼓励西安国家级应急中心、渭南应急食品、咸阳应急医药物资、宝鸡应急装备发展;加快5G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发展,重点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络消费、数字经济、机器人等领域加大投入,引领陕西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在省内著名景点的文化旅游体验,提前策划清明节、五一劳动节旅游营销方案,培育疫情后旅游市场。(文/白永秀 王舒傲 鲁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