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举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治区住建厅等多部门表态,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当地高质量发展。
在自治区发改委官方网站上,其机构职能中主要职责提到负责牵头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网页截图)
今年,宁夏围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15项指标,从企业全生命周期、提高投资吸引力、加强监管和服务3个维度,按照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自治区12个牵头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1+16”政策文件,聚焦“四减一降”,提出187项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同时,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持续开展督查调研,与100多家企业座谈交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梳理反映问题160多个,协调督促责任部门限期整改……”新闻发布会现场,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郝留虎在介绍情况时表示,下一步,自治区发改委将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着力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强化监管,切实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在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向自治区发改委负责同志提问:“在推进政府诚信建设方面,对于政府招商引资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有无具体措施?”
“推进政府诚信建设主要还是监管的问题。”郝留虎没有正面回答。他表示,明年自治区发改委将继续大力度召开企业座谈会,针对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与涉及的市县及相关部门交涉,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自治区发改委将推进监管方式的改革,推行信用监管、网络监管、媒体监管等。“希望媒体朋友们在推进营商环境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推动事情更好地解决。”郝留虎说,“接下来,我们将针对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以典型案例的形式予以曝光,杜绝各种形式的推诿扯皮现象再次发生,让群众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有获得感、体验感。”
对于如何让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更好地在基层落地,推动基层政府服务水平提升,郝留虎认为:“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我们将统筹谋划明年各方面的工作。近期我们将围绕今年的工作进行梳理,以更好解决企业与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促使优化营商环境得以持续改善。”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宁夏版块,每年有上百上千条有关当地营商环境求助类、投诉类的网友留言,反映出背后诸多根深蒂固的矛盾与问题。但是,不少所反映的问题却始终停留在一句“空口号”、一段“官方回复”,未得到真正解决,群众的满意度也无从谈起。
今年年初,人民网刊发了《宁夏隆德县借环保督查关停先进招商项目 民企发展信心受挫》《未征先占 补偿款十年追讨不来谁之责?》《银川:招商承诺厂房“消防验收合格”未兑现 民企遭停产负债累累》《@宁夏 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 一起过个追梦年》等“改善宁夏营商环境”系列报道。
其中,《宁夏隆德县借环保督查关停先进招商项目 民企发展信心受挫》一文曝光了隆德县借贯彻落实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措施之名,以“一刀切”方式关停了8家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对隆德环保“一刀切”始终未能整改的行为再次进行曝光。人民网第一时间发出评论《宁夏隆德县为何敢法律不遵?政令不通?民意不顾?》,后被生活报头条号转载刊登《央媒怒批宁夏隆德环保“一刀切”:只会公关删稿,未主动改正不法行为》,引发上万名网友评论。
2019年宁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的每一项行政决策和执法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体现民意、符合实际。但近一年时间,隆德县并未采取任何措施纠正不法行为(高院已判决隆德行政违法)。作为“牵头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主要职责范围的自治区发改委,也未针对该政府招商引资不守信用承诺的行为发声。
为优化当地营商环境,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此推动,制定出台了不少好的政策制度,下发了相关文件通知,也提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但是如何怀着初心守护营商环境,更好的让政策落实落地,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是考验党委、政府的一份问卷,更是守护初心担当使命的试金石。(贾 茹)
记者手记:
日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对外发布,填补了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立法空白。然而,就在中央在为改善营商环境不懈努力、为民营企业家加油鼓劲的时候,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和部门,却在当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工作中出现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的行为。
早在今年年初,人民网刊发了“改善宁夏营商环境”系列舆论监督稿件。4篇稿件报道了不同的事情,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些政府以及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甚至是违规违法行为。然而,即使面对自治区高院的判决、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始终未予以回应解决。
有网友评论:“引来了‘金凤凰’后,就猛搞‘一刀切’”“这样的营商环境真让人寒心”。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伤了当地人的“面儿”,寒了投资者的心,也为当地营商环境做了“减法”。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都相继提出要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宁夏也不例外,在今年4月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提出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从中央到地方,对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可谓贯穿始终。执政者们都逐渐意识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说到底,就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
但是,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却还存在“心口不一”的情况。招商前向企业抛出“橄榄枝”,对其“甜言蜜语”,承诺将提供“保姆式”服务;招商后便“关门打狗”,概不理会。这背后暴露出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忘记了守初心、担使命,未能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概念,这实际上是政府机构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为的就是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帮助企业解决“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
放什么?怎么管?服务谁?
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都要放下。去年以来,宁夏聚焦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减税降费、“民营经济20条”“降成本30条”“创新驱动30条”……这些大礼包让企业和群众看到了政府的诚意。但“放得更开、放得更活”并不意味着一放了之、放任不管、无所作为。相反,“放得开”也要“管得住”。
政府放权后要腾出更多力量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比如,上文提到隆德环保“一刀切”的做法,就是因为当地政府对于监管权力一放了之,平时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到了督察整治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由于对于标准、政策等了解有限,便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措施,一刀切断企业的命脉。令民企无所适从,给企业造成损失,让民营企业家寒心。
如果说“放得开”是不乱为,“管得住”则是要无处不为。事前,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精准有力的改革措施;事中,建立协同高效的推动机制;事后,开展统一规范的监测评价。发生“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放得开与管得住之间的关系。放管结合,才能放出市场效率、企业活力,管出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保持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理配置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而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逐步规范,这其实很好回答了政府部门应该服务谁、如何服务的问题。
作为当地牵头优化推进营商环境的主要部门,自治区发改委更应该厘清“为了谁”,牢记其职责使命,认真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问题,协调督促责任部门限期整改。“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是开会常挂在嘴边的,但对于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中如何纠正招商引资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的具体举措,却尚未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究竟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是“一流”的?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数字的差距,实际是营商环境的差距。
外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可以参考复制。但是,发达省份政府部门“金牌”店小二的专业“服务经”却不一定能效仿的来。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到底怎样,即使是监测评价,也只能给出“量化”“冰冷”的指标,最终还要看企业家心里感受到的温度。
优化营商环境,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场自我革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