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政事业:坚守为民初心 践行爱民理念

2019-12-06 18:54:0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民生无小事,点点滴滴总关情。
 
  今年以来,全区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民政在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在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中的基础作用,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以钉钉子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化改革创新,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的“安全网”,务实解决群众关切的“为难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社会更加充满友爱向善的正能量。
 
  突出制度设计 完善政策供给
 
  为全面履行民政工作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最基础的社会治理和专项行政管理职责,全区民政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
 
  ——推动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医疗、康复、护理等需求,切实提高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目前的保障标准为二类区1000元、三类区1200元、四类区1350元。从2019年开始,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落实在校孤儿大学生(含中职、高职)生活补助金,2019年共落实1105万元。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意见》《西藏自治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等。
 
  ——坚持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使社会组织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截至2019年11月,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共599家。
 
  ——全面推进殡葬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大殡葬设施建设,切实强化殡葬服务管理工作,规范殡葬行业规范化运营、管理、服务。
 
  ——全面推进现有历史婚姻数据补录工作,推进婚俗改革,推进婚姻登记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快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
 
  同时,强化民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从制度上、程序上不断加强对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各环节的监管,做好各类专项资金的分配下拨工作,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
 
  深化“放管服”改革 提高服务质量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深化“放管服”改革,意义重大。
 
  今年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包括民政系统在内的政府职能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方案》指出,要加强移动政务服务建设,推行“掌上办事”。以公安、教育、民政、社保、交通、公用事业等领域为重点,集成政务、就业创业、住房、金融等多方面应用,以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由此,“互联网+民政服务”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民政工作深度融合,提升民政服务管理水平和推动模式创新,实现民政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实现自治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化应用,完成2019年国务院“9070”目标任务,高频事项“一网、一门、一次”基本实现和“提升进位”的目标要求,对照自治区政务服务目录清单,区民政厅在自治区“事项管理系统”中填报完成相关的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
 
  目前,正在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进行梳理,进一步细化办事情形、精简办事要件、规范网上办事体系、完善配套设施、改进和再造服务流程。
 
  民政部门作为服务特殊群体的保障部门,大力推行“互联网+民政服务”,推进民政事务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打造民政事务“一张网”,为开启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兜底作用 基本社会服务提质升级
 
  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自2015年建立以来,累计发放4.8亿元;
 
  2013年至2019年,自治区共筹集本级福彩公益金 28.36亿元,项目安排更多地向贫困、边境地区倾斜;
 
  ……
 
  民政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扶危济困的德政善举。
 
  深化民政改革,锲而不舍,必有成效。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各级普遍建立了以政府领导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发改、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统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群众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急难”等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全面建立并日臻完善;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儿童福利从孤儿向所有事实无人抚养、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延伸。
 
  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以干部驻村驻寺、先进“双联户”评选为基础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更加透明规范;深入开展基层政权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张尚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