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上和村群众的家庭水柜(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上和村群众的家庭水柜分布在房前屋后(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群众的家庭水柜分布在房前屋后(11月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百马乡百马村群众的家庭水柜分布在房前屋后(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古竹村,村民在悬崖边修建的微型水柜(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小学,同学们在用自来水洗餐具(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群众在修建家庭水柜(2017年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群众在修建家庭水柜(2017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工人们抬着抗旱饮水工程的水管在山路上前行(2016年8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朝屯,村民到邻村运水饮用(2015年2月28日摄)。如今,弄朝屯几乎家家户户都修建了家庭水柜。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朝屯,房顶上的积水曾经是村民的饮用水(2015年5月4日摄)。如今,弄朝屯几乎家家户户都修建了家庭水柜。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小学,一名学生喝水桶里的雨水(2014年11月24日摄)。八好小学有400多名学生,曾仅有一个不足100立方米的水柜,用于收集储存楼顶的雨水,学生需定期定量用水。遇到长时间不下雨,学校需要到乡政府所在地运水。如今,学校修建了5个大水柜,并从两公里外引泉水到校园,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小学,一名学生用储备在水桶里的雨水淘米煮饭(2014年11月24日摄)。八好小学有400多名学生,曾仅有一个不足100立方米的水柜,用于收集储存楼顶的雨水,学生需定期定量用水。遇到长时间不下雨,学校需要到乡政府所在地运水。如今,学校修建了5个大水柜,并从两公里外引泉水到校园,“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是广西极度贫困县之一。
“一水三用贵如油,洗菜洗脚又喂牛”是过去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山区群众应对常年缺水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瑶山人用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缸、屋顶砌出的小围墙来承接雨水,储备起来供应日常使用。干旱时,家家户户相互接济,共渡难关。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瑶族群众在房前屋后修建水柜。自2016年开展新一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来,大化县已投入3.8亿元,建设家庭水柜9774座、集中供水工程352处等,解决了19.39万人(含贫困人口5.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