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的“长武答卷”——来自脱贫一线的故事

2019-08-22 09:14:17 来源:陕西日报

长武县位于关中西部陕甘交界处,是陕西的西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长于用武”而得名。全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辖7镇1个街道133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连片特困县、陕甘宁革命老区县。

人文历史

长武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秦汉文化遗址81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昭仁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碾子坡遗址是迄今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为丰富的一个先周文化遗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火种。

生态环境

长武县境内两塬三川,林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到34.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2摄氏度,比西安平均低5摄氏度到6摄氏度,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品果,冬可避霾。

主导产业

长武地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是国家级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苹果面积发展到28万亩,产值稳定在15亿元左右。长武矿产资源富集,地处陕西第二大煤田腹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58亿吨,建成和正在建设亭南、胡家河、高家堡、孟村、杨家坪5座煤矿,全县煤炭产能达到1700万吨。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0.4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农业总产值完成30.84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18.16亿元。

脱贫人口

长武县共有贫困村9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23户32342人。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8331户30718人,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892户162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7%。

“五到”合力 让群众有产业能就业

8月8日,黄迎当在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工作。

记者 吴莎莎文/图

8月的长武,连片的现代化果园、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太阳能板、承载着贫困户希望的社区工厂,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

2018年,长武县围绕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确定了“五到五化”的脱贫模式,通过“一长两短”规划到户、“综合公岗”增设到村、“水电路信”建设到组、“扶贫政策”落实到人、“志智双扶”深入到心,实现顶层设计系统化、资金管理规范化、队伍管理规范化、社会扶贫多元化、督查巡查常态化,让群众有产业、能就业、过上好日子。目前,长武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97%,实现了30718名贫困人口脱贫,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黄迎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8日,在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干活,机器嗡嗡作响。长武县洪家镇司家河村的脱贫户黄迎当娴熟地踩着缝纫机,不一会儿,一件兜盖就缝好了。

黄迎当家有5口人,她丈夫手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家里种了2亩苹果树,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大的14岁上初一,小的6岁刚入学,家中还有80多岁的公公需要照顾。黄迎当告诉记者,去年5月县上建起了社区工厂,招缝纫工,她看这份工作离家近,又不需要特别高的技术,加上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就报了名。

经过培训,黄迎当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了。去年10月,她又来到位于县城的总厂上班,每月能赚1000元到2000元。她每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学,而社区工厂的工作时间可以灵活调整,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黄迎当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当天,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凌刚正忙着给全县8个社区工厂发放布料。他告诉记者,这批订单今天刚下发,他要找人把剪裁好的布料发往各个社区进行加工,社区工厂的工人只负责缝制成衣,总厂收回后再进行挂牌、熨烫、包装等后续环节。据介绍,该公司结合精准扶贫,采用“1+8”模式,建成富熙服装加工就业扶贫工厂1家、在8个镇(街道)建立社区扶贫车间8个,社区扶贫车间吸纳了201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据了解,长武县实施了“公益专岗保就业、扶贫工厂增就业、推动转移促就业”三大工程,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除了社区工厂外,长武县深入推进公益专岗助力脱贫攻坚五年行动计划,全县开发公益岗位安置贫困群众2067人就业。同时,县上将330名贫困劳动力就地聘任为生态护林员,确保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实现非农就业。长武县还借助咸泰、长海扶贫协作平台,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促就业2730人。

苹果村的苹果经济

在长武县亭口镇樊罗村,一排排矮化密植的苹果树整齐排列,果实丰硕。樊罗村二组脱贫户池建民正在地里给果树拧枝。“这个活需要眼力见儿,准确找到哪条枝该拧。拧好了枝,苹果才能长得又大又甜。”池建民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军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村上的主导产业是柿子和粮食,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也不好,村民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池建民的妻子早年去世,他带着儿子以种粮为生,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年收入一两千元,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2015年,镇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长凌公司和万富公司两家龙头企业,建成“密植双矮”苹果示范园700多亩,苹果从此成了樊罗村的主导产业。当年,池建民在这两家企业打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果树打药、除草、拉枝、疏花、疏果,一年下来能赚1万元左右。

刘洪军说,这两家企业同年建园,果树栽植第二年就挂了果,今年就能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可达3000公斤至4000公斤。2017年至今,两家企业每年共为40户贫困户每户发放1000元扶贫资金分红。2018年,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带动21户贫困户,以产业到户资金10.5万元入股长凌公司,分4年本息同步分红。2018年9月30日,每户贫困户领到了2350元的第一笔分红。

苹果产业让樊罗村变了模样。村庄道路已基本完成水泥路硬化,118盏路灯点亮了黑夜,142户村民的自来水入户问题也得到解决。樊罗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000元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9200元。

池建民家的生活也大为改观,除了务工收入和分红款,还有3亩地的流转费1500多元。他现在住上了新建的平房,儿子在西安一家餐馆当厨师,池建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长武县坚持“果业主导不动摇、特色种养做示范、劳务就业促增收、光伏发电有保障、电商扶贫拓渠道”的产业发展方略,因户施策、长短结合,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住上新房的贾玉霞

8月8日18时,在长武县巨家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贾玉霞正在厨房做晚饭。“去年6月我们全家搬到这个房子,还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贾玉霞感叹道。

贾玉霞是巨家镇马成寺村人,丈夫在西安打工,她在家种了5亩地,年收入三四千元,全家之前一直住在20世纪90年代盖的土坯房里。贾玉霞回忆道,住了近30年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屋后墙上的裂缝手指头都能伸进去,下雨天房顶还漏水。

后来,因两个孩子在镇上上学,贾玉霞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2016年,贾玉霞家被确定为危漏房户,可以享受移民搬迁政策。2017年,长武县建起了巨家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2018年6月,贾玉霞一家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居。

“我家5口人,按照一人25平方米的面积标准,我们住上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除了各种补贴,我家只出了1万元。现在孩子上学很方便。”贾玉霞话语中难掩兴奋之情。现在,丈夫已回到镇上打工,她自己去年起也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打工,每月能赚1300元左右。

贾玉霞告诉记者,这几年马成寺村越变越好。村上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发展起休闲农业。她把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发展大棚西瓜,去年全家一共拿到村上分红4000元。2018年,贾玉霞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28元,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长武县加快“两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新房,农村危房改造户也全部建成入住。对于鳏寡孤独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长武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互助幸福院“交钥匙”工程,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07处,共安置特困群众968户1704人。

第一书记王争琦:大东庄村的“自家人”

180f98cc5aa135f5aebf77f82ecf50bf.jpeg

8月8日,王争琦来到村民李栓科家走访。

记者 吴莎莎文/图

8月8日,在长武县昭仁街道大东庄村,第一书记王争琦行色匆匆赶往村民李栓科家进行走访。几百米长的路王争琦却足足走了10分钟。因为村民一见到他,就拉住他说几句家常。

王争琦自2015年7月到大东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有4个年头了。2016年之前,大东庄村是全县的软弱涣散村之一,村级党组织缺少凝聚力,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王争琦回忆说:“刚来村上,面对这样的村情,我心里一下凉透了。”

面对困难,王争琦选择迎难而上。为了掌握第一手调研数据,他用一周时间走访了3个组的所有群众,并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产业发展、收入等情况。在调研过程中,王争琦还不忘给大家宣传扶贫政策。

王争琦的心中时刻记挂着群众。村民李栓科家2013年被确定为贫困户。李栓科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生活,儿子在西安上大学,女儿还小,家里还有几笔欠账。老李对生活没有信心,王争琦常常劝他积极面对生活。

2017年7月的一天,李栓科找到王争琦焦急地说:“王书记,我儿子成绩差,毕不了业可咋办?”原来,几天前儿子班主任给李栓科打电话说了孩子的学习状态。李栓科十分焦急,但儿子又不愿和他多交流,万般无奈下,他只好向王争琦求助。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王争琦建议李栓科让儿子利用暑假,到村上来实习两个月。李栓科的儿子帮助村干部操作电脑、修改数据,两个月的实习结束后领到1200元钱。看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李栓科的儿子变得开朗起来,回到学校后努力学习。李栓科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争琦深知,要脱贫致富,必须发展产业。2017年9月的一天,一条河南、河北等地在太阳能光伏板下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当时一看就特别激动,感觉找到了发展路径,赶紧召开班子会,让大家讨论。”王争琦说。

经过数次研究商讨,村两委最终确定在二组一块承包合同即将到期的废弃砖厂修建光伏农场,并上报街道办确立这一项目。2017年底,村上拿回了那片已经废弃的土地,为了确保项目尽早开工,街道办派驻了工作组,专门到村与干部、群众一起拆除厂房、清腾垃圾、平整土地。

“除了整地,当时棘手的还有集体用地流转费用分配的事。村里这户想让新娶的儿媳参与分款,那户想让出嫁的女儿参与分款、这些都成了阻力。他们白天务工,我们就晚上去村民家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讲道理,村民们渐渐想通了,最后阻力也变成了工作合力。”王争琦说。

2018年5月,占地65亩,总投资1662万元,装机容量2100千瓦,预计年发电收益210万元的产业园建成了。该项目扶持关联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万元左右。

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一株株香椿树苗在太阳能光伏板下茁壮成长,一只只土鸡在草丛中悠闲漫步。就在这美好的节奏中,村民们迎来了第一次分红。2018年7月到9月,项目发电总收入33万余元,大东庄村44户贫困户分得2.33万元,村集体分得1万余元,其他村的群众也得到不同比例分红。

2018年春节,全县重新调整第一书记时,面对母亲脑出血瘫痪、2岁的女儿还年幼的家庭困难,已经连任3年第一书记的王争琦选择留任,继续扛起第一书记的重任。“在村上的这几年,我帮助了很多人,他们同时也成就了我。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王争琦说,只要农村、农民需要,自己都会义无反顾留下,直到大东庄村脱贫致富的那一天!

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截至2018年11月,大东庄村累计脱贫37户,贫困发生率降至2%,顺利完成了贫困村退出任务。如今的大东庄村,一条条道路从家家户户门前延伸到田间地头,一盏盏路灯点亮夜晚,互助幸福院为特困群众安起了温暖的家。村民们都说,王争琦把贫困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他就是大东庄村的“自家人”。

返回顶部